述职范文网 >工作方案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模板6篇

提前制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是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加自信的,为了让个人的教学效率得到保证,教案的写作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模板6篇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跟滑动摩擦力条件的区别是:

3.大小: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实际大小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

4.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①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物体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比如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没没有摩擦,物体将沿斜面下滑,即物体静止时相对(斜面)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设法。其操作程序是:

a.选研究对象----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

b.选参照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且施加静摩擦力的物体;

c.假设接触面光滑,找出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体的运动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d.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一一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5。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受力物体上。

?例一】下述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正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d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为g的黑板擦紧压在竖直的墙面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黑板擦之间的摩擦力,当把推力增加到2f时,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来的几倍?

摩擦力没变,一直等于重力。

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f=μn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问题: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2.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

3.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吗?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d.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越重,使它滑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与物重成正比。

b.由μ=f/n可知,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正压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总是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3.如图所示,一个重g=200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μ=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c.大小是20n,方向向左。d.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4.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答案:1.abc2.abcd3.d4.b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2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帮助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树立远大理想;

3、增强学生的班级题荣誉感,时刻关注班级,有主人翁意识;

4、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有正义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和班级的不良风气做斗争!

班会活动设计:

一、学生交流讨论后自由发言(10分钟)

开学一周多以来,班级有哪些新变化?

小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赢在初一!

二、新学期如何才能做到“我能行”?

坚持!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三、思考:

你的明天在哪里?

图片展示各种打工生活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生活!

自由发言:我的明天!(5-8分钟)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

四、成功的秘??

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成功。原因就是只有少数人不怕吃苦,坚持不懈。想成功就得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汗水,要利用好周围的一切资源,让自己获得成功。----全球首席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

成功的人分三种,

一是一路领先,志在必得的,这样的同学身上有一股霸气;

二是快马加鞭,更上层楼的,这样的同学身上有一种志气;

三是力挽狂澜,异军突起的,这样的同学身上有一身的骨气。

面对失败,也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逃避失败,不敢面对,一直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这种人成为被失败一次打垮的人;

第二种是不屑于失败,无所谓,仍我行我素,这样的人麻木不仁,必将重复失败;

第三种人是勇于直面失败,在失败的阵痛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起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因为他明白,生命遭受痛苦的时刻也是面临最大转机的时刻。

小结:不要羡慕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只要我们奋力拼搏,坚持不懈!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五、计划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许多作业要做,许多知识已忘,许多书本与笔记,开了又合合了又开,如此的慌张,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从宿舍到教室又从教室到食堂,忙忙忙盲盲盲,盲得已经没有主张,盲得已经失去方向,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得没有时间痛哭一场,成绩却还是老样!

这样的经历,你是否有过?

小结: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使学习具有“计划性”。计划是实现目标的前提,没有计划,目标就成了水上浮萍,没有根基。做事没有计划,结果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盲人摸象”一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生活对于没有计划的人来说,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六、自信与行动自信能激发人的潜能!

早期的学者认为:一个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一半;后来的的研究又发现,一个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10%;近代比较权威的看法是: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2%---5%之间。也就是说,最成功的也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5%,最失败的人,只要正常,也运用了自身潜能的2%。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骂道:“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枪伤,是怎么甩掉他呢?”

兔子说:“那只狗只是努力而已,我却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它主人的一顿骂,可我就没命了!”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4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课题]

2009年9月4日,温_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ppt课件演示:p.9]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6

活动目的:

通过主题中队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尊师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深切体会到教师的光荣和辛苦,并通过言语与行动等为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做一个尊师爱师的好学生。

活动时间:

9月8日下午

活动地点:

五(4)班教室

活动准备:

1、准备好文艺节目及道具等。

2、多媒体课件。

3、录音机一台,有关乐曲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送节日祝福全体学生整齐响亮地向老师说声——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3、叙师生情谊学生分别上台讲述自己与老师之间难忘的事,或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4、向老师献礼

(1)独唱:《采一束鲜花》

(2)朗诵:《园丁颂》等

(3)游戏:学生比划老师猜

(4)舞蹈:《感恩的心》

(5)小品

(6)大合唱:班歌《我爱我家》

5、表自我决心每天我为老师倒杯茶;每天我为老师捶捶背;每天……

6、班主任致辞

7、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活动设计教案7篇

幼儿主题游戏活动设计教案7篇

游戏活动设计教案7篇

大班体育游戏设计教案7篇

春天来了活动设计教案7篇

体育游戏设计教案8篇

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教案5篇

中班幼儿教学设计教案8篇

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模板7篇

物理力的设计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212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