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教案大全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优秀7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内容,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优秀7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五年级p104~105的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我所上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充分感知折线统计图的2个特点:一是可以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二是还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2、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量变化情况,并能做简单分析和预测。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知道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4、进一步渗透统计的思想,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量变化情况,并能做简单分析。

2、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师:前段时间我们泗泾二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读书节的活动,老师了解到我1

们学校的李丽同学是一个喜欢看书的孩子,下面是有关于她这几年藏书数量的一些数据。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李丽同学20xx年——20xx年的藏书数量情况:20xx年40册,20xx年55册,20xx年55册,20xx年45册,20xx年80册,20xx年90册。

师: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能将这些信息更清楚,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用统计表(课件演示)、还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师:仔细观察这张条形统计图,它由哪些要素组成?(有标题、横轴、纵轴、项目名称、数据刻度、单位、直条)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你是怎么直观地知道20xx年的藏书量最多的?

师:对啊,条形统计图是通过直条的高低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这也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除去关注数量多少以外,老师还想知道这几年李丽同学藏书的数量总体是怎么变化的?谁来说一说

(藏书的数量越来越多了。)

师:是啊,给我们的总体印象确实是藏书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学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每一年的变化情况一样吗?

(不一样。)

师:你能用手指的动作比划出每一次的变化情况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试着比划出每一次的变化情况,请一位同学演示。师:让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

(全班一边比划,一边描述:从40册到55册,再到55册,接着到45册,又到80册,再到90册。)

师:用手指比划变化情况,你感觉怎样?(有意思,好玩)

师:猜想一下,如果老师将我们刚才用手指比划的过程画出来,会是什么样2

子呢?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先想象一下,睁开眼睛看看屏幕,是否和你的想象一样呢?

师:原来,我们画出了一条有起有伏的折线啊!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你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师: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呢?除了这些,你还想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齐走进折线统计图,去研究它。 3.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点的含义。

师:在这张统计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仔细观察,你们有信心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横轴表示什么?(年份)纵轴表示什么?(藏书的册数)

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册?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2)李丽20xx年的藏书册数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找的?(先在横轴找到20xx年,再找到20xx年与折线的交点,最后找到这个交点的纵轴刻度就是20xx年的藏书册数)。

师:谁能根据老师这边的提示,再来说说你找的过程。

(先在横轴找到20xx年,再找到20xx年与折线的交点,最后找到这个交点的纵轴刻度就是20xx年的藏书册数。)

师:再找出20xx年的藏书册数。(20xx年的藏书册数是90册。)

(3)李丽哪一年的藏书数量最多,是多少册?哪一年的藏书数量最少,是多少册?

(20xx年的藏书量最少,是40册;20xx年的藏书量最多,是90册。)师:你是怎么找的?

(先找到最高的点,再找到这个点在横轴的年份就是藏书量最多的年份,最后找到这个点的纵轴刻度就是最多的藏书册数。同样,先找到最低的点)

师:看来,通过看点的高低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与少。所以,折线统计图中点的高低就决定了——(数量的多少。)

4.小组合作探究“折线”的含义

师:折线统计图中的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点和点之间的折线又表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好好研究这些折线?

师: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用手势比划着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条折线?(5条。)

师:这5条折线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又能反映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倾斜方向研究起。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老师给的2个问题进行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①根据折线的倾斜方向,把这些折线分成了哪几种情况?②这几种情况分别反映了什么?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思考结果,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一下。 ①可以把折线分成3种:上升的,下降的,平的

②折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折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线段平平的表示数量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有3条折线是上升的,那同样都是上升,李丽()年到()年的藏书数量增长的幅度最大呢?

(20xx年到20xx年增长幅度最大。)

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找的?(我是算出相邻两年之间的藏书数量的相差数来判断的)

师:有不是用算的方法找出的吗?

(20xx年到20xx年的这条折线最长,并且倾斜得最厉害,说明增长幅度最大。)

师:那李丽()年到()年的藏书数量增长的幅度最小呢?(20xx年到20xx年)

师生总结:在数学中,像这样很陡的上升称为——大幅上升

把这样很平缓的上升称为——缓慢上升

师:跟着老师,我们一起用手势比划一下大幅上升,缓慢上升。师:那谁再来比划一下大幅下降和缓慢下降?(生演示)

师:老师把刚才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折线进行了罗列,他们分别是?(5种折线)

师:在这些折线里,有的比较陡,有的比较平缓,有的是平平的,当折线越陡时,数量变化得就越怎么样呢?你有什么发现?

(折线越陡,数量变化得越大。)(板书)

师生总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折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折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折线平平的,表示数量没有变化。折线越陡,变化越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那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通过什么来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的呢?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板书)

5.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仔细地研究了李丽20xx——20xx年藏书数量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知道了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的升降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那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折线统计图?师:仔细观察这些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你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这些折线统计图横轴上的数据,看看它们都表示什么?

师生总结:折线统计图通常是用来统计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发生变化的同一个统计量的统计图。

三、数据分析,实践应用:

1.基本题:p49页书上题目。

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组基本练习,看看大家对刚才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怎样?

2.应用练习:区分在什么实际情况下使用条形与折线统计图。

下面,让我们进入商店的电器销售区去看看,小明是个有心的孩子,他搜集了这个商店2月份部分电器的销售数据。(出示统计表)

根据这组数据,小明制成了一张条形线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先选,选完之后,让学生讨论下)

师:那么你觉得电器商场里怎样的一组数据才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呢?

总结:统计同一种商品随着时间销售量发生变化时,一般用折线统计图。师:老师根据这个商场1—6月份空调销售数据,制成了一张折线统计图。师:根据图上折线的走势,你能合理地预测下7月份空调的销售数据吗?师:为什么这么预测?

总结:看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折线统计图上折线的走势,合理地进行预测。师:根据这张折线统计图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假如你是这个电器销售区的老板,你会怎么做?(搞促销,多进货)师生总结: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3.师:你能说一说,折线统计图和以前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生讨论

师生总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但条形统计图中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但关键的是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还能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是条形统计图所没有的特点,也是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所在。

师:那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什么时候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数据呢?

师:表示数量的变化选择使用折线统计图,而只要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就选择使用?

(条形统计图)

师生总结:以后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我们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统6

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吗?

教后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自己的几次试教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磨课,我觉得自己有以下3点在基于课标的课堂行为改进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1、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重组。

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如果学习素材过难,学生就会有畏难情绪;而学习素材过于简单,学生又会毫无兴趣。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一课教材提供的范例有些细节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些困难(如例题折线统计图中的上升幅度最大的`折线,学生很难把2条折线都找出来。而且这2条上升幅度最大的折线跟其他几条上升折线的倾斜度也比较接近,学生不大容易分辨)。因此通过第一次试教之后,我对教学素材进行了优化重组: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校中举办的“读书节”,其中一名学生近几年来的藏书数量来贯穿整个教学。学生对数量的上升、下降、保持不变有着深刻的感受,这也为学生突破折线的作用这一难点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可能。把原本教材上的例题,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题目放在了本节课的练习部分,教学效果较好。

2.教学中教师要扶、放有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己建构知识的体系。”

对照试教前后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试教时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处理老师主导的太多,学生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学习新知。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老师先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每一次的变化情况,再让学生们想象,最后以动态的形式呈现折线统计图。这样的设计使得折线统计图的形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突破重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又将感知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认识点,让学生知道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让学生将折线根据倾斜方向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思考:表示数量增加的折线中,又有着怎样的不同,让学生自主体会缓慢上升、大幅上升以及缓慢下降、大幅下降的特点,并在学生的交流中自然过渡到:折线越陡,数量变化越大。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认识、自己去完善片面的认识。从教学实践来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及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的效果远比教师一厢情愿地牵着学生鼻子走效果好很多,这样最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及能力。

本节课的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了3个层层递进的练习,通过这3个练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数学数据分析的意识和能力。第一道题是引用教材上例题稍作改编的基本题,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第2题采用了选择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第3道题是在第二道题目的基础上设计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的整体走势,对后面未知的数据进行合理地预测。让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还有预测的功能。本节课的练习不是光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而是在解决这种基本题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看折线统计图主动获取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预测的能力。并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方面:

1.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组成要素的理解有偏差,如果研究的深入一些的话,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以及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折线应该也要算作组成要素。而我在教学的时候,照搬教参,缺乏深入思考。

2.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缺少关注,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些优等生在回应我。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予以重视和改正,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能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能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

(2)说说制作过程

(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每个学生一张画有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对北京奥运会的哪些地方印象最深?

(开幕式、闭幕式、比赛现场)

你知道这是第多少届夏季奥运会吗?

你知道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取得多少枚金牌吗?

其实,我国自1984年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经历了连续7届比赛,在这7届比赛中,我国奥运健儿获得了许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1

请看,这是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以上统计表可以做成哪种统计图?理由是什么?

如果想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你能说说怎样画吗?(描点、标数据、连线)

(2)小组合作

要求:二人共同商量,一人执笔,一人检查。

展示:投影出示。

(3)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课件出示)

教师:中国在哪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最多?哪届做少?

最多的一届和最少的一届相差多少?

中国代表队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的总体趋势怎样?

(4)你知道在奥运会上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国吗?

这是“金牌大户”美国在这7届比赛中,获得金牌数的情况。

1984—2008年奥运会美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获得有关美国的哪些信息?

2.复式折线统计图

(1)质疑

教师:中国和美国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多?

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少?

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较?

(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教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进一步质疑)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还有没有值得我们进一步修改的地方?(学生如果能想到,最好。如果不能,则教师引导)

①图例

教师: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中国,哪一条表示美国吗?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往往会用线的虚实、折线的颜色、对应点的形状等方法来区分各条折线。并把区分的方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②标题

教师: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幅表示什么内容的统计图吗?(加标题)

3、点明课题

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4、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出示教师做的统计图)

教师:这次我们可以轻松回答问题了。

(1)哪一届奥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多?哪一届相差最少?

(2)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5、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提高

教师:为了增强体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天穆小学开展了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秋季运动会,你愿意来天穆小学看看吗?

1、以下是穆欣和回媛媛为了参加学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一个星期进行训练的情况。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穆欣和回媛媛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7天呢?

(3)穆欣和回媛媛的跳绳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4)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5)揭示结果:穆欣获胜。

2、这是“奥运我先行”学生运动会上五(1)班、五(2)班参加篮球比赛前4场的成绩。

(1)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合适?

(2)如何制作呢?你能不能提示给同学们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组制作

提出要求

根据自己组内情况可以一人制作,一人检查:也可以每人制作一个班级的折线。

(4)回答问题

两个班的篮球队第一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第四场呢?

两个班级的变化呈怎样的趋势?

从图中看到两队的比分怎样?

你能预测第五场决胜局的成绩吗?

揭示比赛结果。

预测只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断,但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后的结果还要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身体、心情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样,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你就会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胜者。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后,你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简短的师生、生生评价。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中国中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旱灾太可怕了!我们要节约用水,……)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体会气候、降水量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课件展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市 5 10 20 25 60 140 180 210 70 30 15 10

乙市 20 50 80 160 290 280 210 240 190 65 30 15

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质疑:

如果想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你打算用什么统计图去表示?(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展示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 甲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2) 乙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3) 甲乙两个城市几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从统计图中找到的。

1、 小组学习,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质疑:

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第3个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把甲市的折线画在乙市的图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线画在甲市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2、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甲市或乙市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20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个城市降水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后,找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绘制的,在描点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2)根据课件的“友情提示”评价这位同学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还需要添加什么。

2、课件展示教材第62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两城市()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月份。

(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困生回答,其他的学生评议)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乙市呢?

预设:

①甲市从1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从8月到12月逐渐下降;

②我来补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从1月至8月呈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趋势,其中8至9月急剧下降,9至12月平缓下降.

③乙市从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从5月到7月逐渐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后大幅度下降。

……

(有些学生回答具体完整,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教师加以引导,但也要给予肯定。)

(4)从总体上看,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两次升降.也就是说,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则有两个“峰”.)

(学生亲历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知道把两个折单式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1)先描点,然后连线。(2)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3)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地选择。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展示教材63页的“试一试”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绘图。(对个别学生教师加以指导,鼓励他们描点时一定要细心,一个一个描,注意点对齐横轴和竖轴。)

(2)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3)根据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月,乙市出现在()月。

②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c.

③()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④分别说一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⑤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相似,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2题。

(1)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教师指明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有洗衣机的家庭户数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有上一个题做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至两点间的跨度最大,由25户增长到40户。

(3)电话和洗衣机,哪一个普及率更高?

引导学生回答: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洗衣机有更重要的作用。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个别指导。

(2)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教师让多个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从12岁以后,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较明显。

(3)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师可以让班里比较矮的同学回答,让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一提建议,比如:吃点骨头补补钙,让他多吃点蔬菜,喝点牛奶,有必要的时候喝点钙片,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和决策。)

4、全课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教材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我就边讲述边播放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重点让孩子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3)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电话和洗衣机用户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某地区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应用广泛。

2、 教学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尤其是在分析“从整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别是什么?”题目不叫开放,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不过只要是学生说的合情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3、 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已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是不是还应该重点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会学生应怎样去绘制?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重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吗?你知道两地的'天气情况吗?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

2.你还记得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提问: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检验已学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观察、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②讨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相同,可以横向观察、纵向观察、对比观察等。

③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用知识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课前制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县两地20xx年4月7~10日最高气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填写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单式折线

统计图

(1)有标题、横轴、纵轴、单位名称。

(2)确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单位。

(3)先描点,再连线,连线要用直尺。

只有一条折线。

复式折线

统计图

(1)有两条折线。

(2)有图例。

(2)小组合作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对比,你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篮球小学教案优秀7篇

洗月亮教案优秀7篇

防火安全教案优秀7篇

画古诗教案优秀7篇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7篇

音乐活动教案优秀7篇

初中优秀主题班会教案7篇

草小班教案反思优秀7篇

小班健康早教案优秀7篇

幼儿美术云间教案优秀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118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