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写好教案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秩序,教案内容详实,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使课堂更加吸引人,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音乐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音乐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芦笛》。
2、用大鼓和小鼓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芦笛》,并能用自然而又轻快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情绪。
2、了解轮唱这一演唱形式,轮唱要做到不追赶、和谐。
3、了解乐器大鼓和小鼓,并学会基本演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唱好附点八点音符。
2、轮唱时声音和谐、节奏整齐。
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大鼓、小鼓、竹笛、课本
教学过程:
1、导言:上节音乐课我们学习了音乐知识“二四拍”,并且知道了二四拍的强弱规律。今天我再考考小朋友们,什么叫“二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二四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二拍。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二四拍的歌曲:《芦笛》
芦笛是一种吹管乐器,是用一种芦草做成的。形状和竹笛差不多。芦笛是人类最早的吹管乐器,制作比较粗糙、随意。不象竹笛这么精致。现在一般作为孩子们的玩具。的风景名胜桂林芦笛岩就因为那里生长特别适合做芦笛的芦草而得名。好,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
(看歌曲的视频。)
2、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怎么样?(轻快、活泼)这就是二四拍歌曲的特点,特别适合行进时演唱,所以也叫进行曲。好,下面我们就来学唱歌曲。(出示歌谱《芦笛》。)
(1)听老师按照歌曲的节奏读第一段歌词。(由于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出现较多,学生读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边划拍边按照歌曲的节奏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学唱第一段歌词,重点唱准附点八分音符。(可用跟唱法、听唱法)
(4)跟着老师学唱第二段歌词。(方法同上)老师可吹奏歌谱,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5)把一、二两段歌词连起来有感情地唱,边唱边打出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3、师:刚才我们唱这两段歌词时采用的是齐唱的方法,下面我们要增加点难度,用轮唱的方法来唱这首歌。什么叫轮唱呢?(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19页)同一个曲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按规律先后进入的演唱形式。
(1)请一、二两大组先唱一小节,三四两大组后唱一小节。
(2)提问:想一想,怎样才能两个声部一起结束?(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先唱的声部多唱一小节,就可以和后唱的声部一起结束。
(轮唱练习:可以小组和小组轮唱,男生和女生轮唱)
4、师:刚才小朋友们不管是齐唱还是轮唱,唱得都很认真,但是老师总觉得歌声有点单调,唱这种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时如果能加点打击乐器,气氛肯定不一样。你们说,对不对?
今天啊,老师就带来了两样乐器:大鼓和小鼓。
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20页,让我们参考一下大鼓和小鼓的演奏姿势和方法。
5、出示歌曲的伴奏谱。(谱略)
(2)请一、二两大组模仿大鼓的节奏,三、四两组模仿小鼓的节奏。
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演奏大鼓,两们小朋友上台演奏小鼓的节奏,其余小朋友齐唱歌曲一、二两段。(分批表演)
6、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芦笛》,知道了这是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还学到了一个音乐知识“轮唱”:就是同一个曲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按规律先后进入的演唱形式。我们还认识了打击乐器大鼓和小鼓,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基本演奏姿势。我们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啊!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歌曲的第三段,并且要求背唱这首歌。
三年级音乐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一、表演《妈妈的心》《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二、聆听《妈妈》《妈妈宝贝》《母亲教我的歌》。
三、音乐知识:认识四分休止符、认识速度标记。
四、编创与活动:音乐游戏——跳格子,节奏时值组合练习。
单元目标:
一.情感目标:能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能够用优美、流畅、亲切的声音演唱《妈妈的心》;
二、认知目标:在聆听《妈妈》《妈妈宝贝》《母亲教我的歌》活动中了解女声、男声、童声的演唱形式。在表演《妈妈的心》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懂得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的。
三、技能目标:能用慢速、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并能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表演歌曲;能选择合适的速度演唱歌曲。懂得音乐速度变化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对祖国妈妈的深沉的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及教学光盘,教学卡片。
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1、表演《妈妈的心》,认识四分休止符并懂得得其作用。
2、聆听《妈妈》《母亲教我的歌》,进行音乐游戏、编创与活动。
3、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编创情景表演。
4、聆听《妈妈宝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歌曲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儿对妈妈深切的爱。
2、通过挥拍,击拍等手段,让学生准确掌握后半拍演唱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基本练习
1=d-g
55653223|0561|5.3|22356|1-||
啦…………
在发声练习中对学生提出声音的要求:轻柔而有弹性,并通过发声练习掌握后半拍演唱的要领。
三、表演《妈妈的心》
1.由课题名称直接切人导人本课。
2.教师范唱。
提出要求:设问这首歌唱什么内容?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3.师生交流讨论上述设问。
4.听录音范唱两遍。
要求:看课本上的歌谱,可以在心里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不出声音)。
5.设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有“0”的符号?
6.讲解:休止符。音符中有休止符表示停顿,在简谱中表示就是“0”。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7.再听录音范唱。
要求:看到谱上有“0”休止符要休止。
8.师生讨论:设问:这首歌曲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怎样的心理状态。
9.小结:这里四分休止符表达出儿女对妈妈甜蜜的爱心。
10、在教师的伴奏下,学唱〈妈妈的心〉曲调,可分为两个乐段学唱,唱好一个乐段再唱第二乐段。
11、设问:歌曲中“儿女”、“妈妈”、“祖国”三者的关系能理解吗?你能唱出对妈妈、对祖国的爱吗?——填唱歌词。
12、练习打击乐伴奏
(1)徒手操作,注意第一声部双响筒的强拍休止。
(2)打击乐两个声部合奏。
(3)教师弹旋律,学生奏打击乐进行合作排练。
(4)全体表演:唱、奏、跳表演《妈妈的心》。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妈妈的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两首不同地域风格的歌曲所表达的共同的情感;
2.认识两种音乐表演形式;
3.在音乐游戏中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妈妈的心》
三、聆听《妈妈》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大意,感受这首独唱歌曲的艺术魅力,了解作者对伟大母爱的歌颂之情。
3.复听,说说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4.再次复听,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这首歌中多次响起了对妈妈的呼唤声,想一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曲从呼唤“妈妈”起,音乐明朗奔放,采用调性转换和旋律起伏幅度增大、音区提升等手法,把歌曲层层推进到高潮,表达了对母亲更深切的情感。)
四、聆听《母亲教我的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基本情绪。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与《妈妈》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妈妈》感觉明朗、奔放,而这首歌略显伤感。)根据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多听几遍,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再来讨论。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大意,并用大屏幕出示中文歌词。
3.复听中文歌词的版本,说说歌曲的速度怎样?(慢速),演唱形式是什么?(女声独唱)
4.再次复听时,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边看大屏幕的谱例并用手划旋律线,说说歌曲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从拓展变化了的曲调中,感受歌曲忧伤、思念的情怀。
5.再次复听,加入音乐活动:按照歌曲乐句,跟着音乐速度按乐句的旋律走向,做出慢慢挥纱巾的动作,在旋律大跳的地方把纱巾向上方用力抛出去,然后等纱巾缓缓下来的时候接住。
五、音乐游戏:带四分休止符的节奏型练习
1.活动准备:准备六把椅子
2.把四把椅子按同样的间距摆好,每组请一名同学坐在椅子上.其他学生拍出节奏:
“XXXX”,然后请一位学生任意坐到其他椅子上,形成如“X0XXX”或“XX0XXX”,再请其他同学拍出来。
3.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数字:12345678……..
请学生按一定的速度边念边拍手,等学生和念整齐后,老师随机擦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数字,请学生按刚才的速度边念边拍手,遇到擦去的数字时,不发出声音。在这样练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增加难度,只留下两到三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在其他地方都要按一定的速度在心里念数字,不发出声音,当看到还保留在黑板上的数字时才一起念出来并拍手。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乐曲的气氛。
2、小组合作为歌曲编创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妈妈的心》
三、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初听歌曲。不出示歌曲名字。
设问:仔细听,这是谁唱给谁的摇篮曲?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2、师生讨论,引出歌曲名。
3、听老师范唱歌曲
设问:听完老师的演唱,你能根据歌曲的内容编讲一个小故事吗?
4、师生合作编讲小故事,引出歌曲的歌词,从歌词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
5、用师生对歌的方式完成歌词的学习。
6、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演唱者的情绪,引导学生用温柔,宁静的声音再次表演歌曲。
7、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根据歌曲的内容编创情景表演。
表演指导要点
①演唱时心中一定要有故事的画面。
②演唱时必须是作为第一主人翁投人角色。深情地表演,眼前仿佛妈妈就伏在桌子上睡觉,你在唱摇篮曲。
③速度在本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速度要定得确切,表演将更为人情。
④声音的轻柔是表演本歌在音色上的重要特征,只有轻柔的'声音才能表现宁静的气氛与情景。
8、分组展示并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妈妈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而孩子对妈妈的爱是最纯洁的爱。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聆听《妈妈宝贝》,感受歌曲旋律的风格以及它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学唱这首歌曲,用真心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三、聆听《妈妈宝贝》
1.初听歌曲,看着大屏幕上出示的歌词,听录音学唱,说说这首歌曲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容;
3.复听歌曲,设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听到了歌曲中有几种演唱形式?是男声?女声唱?童声唱?
4.讨论交流: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活泼可爱的,歌曲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深切的爱,歌曲采用的是女声和童声两种演唱形式.
5.再次复听,学生随录音看着歌词轻轻哼唱歌曲,以体验母子的深情.
6.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再演唱歌曲,对学生演唱不对的地方老师再进行纠正,让学生学会演唱,并能用真挚的感情来表达出自己对妈妈的爱.
7.结合生活实际,加快妈妈平时在生活中是如何关心自己和爱护自己的,谈谈体会,重点说说将来我们该如何对待妈妈,现在该怎样做?将来又该怎样做?
四、课堂小结:渗透德育教育。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音乐教案篇3
教学内容: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对吧?
生: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香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菩萨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铜锣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财主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铜钱无脚走天下。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聪明,有智慧。
师:是的,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毫不犹豫、对答如流。那么,片中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生:对唱。
师:很好,什么是对唱?
生:对唱就是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师表扬)
4、师: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5、(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
什么生来头戴冠?中了状元头戴冠,
大红锦袍身上穿。大红锦袍身上穿。
什么生来肚皮大?莫公享福肚皮大,
手脚不分背朝天。见了皇上背朝天。
丫鬟:老爷,头戴冠是大公鸡,肚皮大是老母猪呀!
6、师:同学们都笑了,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
生: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
生:滑稽的。
师:很好,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他们是秀才吗?
生:不是,是蠢才。
师:是的,是蠢才。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生:财主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唱歌?
师:这要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广西壮族歌手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幸被一老渔夫救起收留。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她。于是刘二兄妹与老渔夫一家住在一起,靠采茶、打猎为生。恶霸地主莫怀仁企图霸占茶山,他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还妄想禁歌。三姐提出和莫怀仁对歌,如他能取胜,就可以禁歌。莫怀仁为赢得胜利,以重金请来三名秀才来对歌。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聪明的刘三姐凭自己的智慧把三名酸秀才斗得狼狈不堪。同学们,莫怀仁能善罢甘休吗?
生:不能。
师:是的,莫怀仁不甘心失败,又令爪牙把三姐抢到家里进行威逼利诱,三姐毫不屈服。老渔夫之子阿牛夜闯莫府,救出三姐。阿牛和三姐在生活中萌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用山歌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迁居到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师:故事讲完了,老师要问你们,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
生:广西壮族的。
师:很好。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生:想。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我们一起听录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听录音)。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中速、优美地、婉转地。
生:委婉动听地。
生:甜美柔和地。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正确,这首歌曲由我国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刘三姐》影片一上映,这首歌象插上了翅膀,立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喜欢刘三姐,更喜欢她唱的这首歌。
3、再听,轻声随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听后回答)以前一首歌中只有一个拍号,而这首歌中有两种拍号。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出现,叫作“变换拍子” 。
生:(齐说)变换拍子。
师: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老师,这首歌中的“哎”特别长。
师:很好,这首歌的特点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这也是难点之处。
4、难点解决:(1、2、3、4、依次出示)
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乘上节奏火车进入“节奏城”,把这些难点一一解决了。
1)师:这首歌中只有一小节3/4拍,按2/4的划拍方法,注意突出强拍。
生:(略)
师:唱时注意附点的韵味。
生:(视唱)
2)师:(出示卡片)歌中还有一处“哎”,老师也把它提出来,大家对照一下,有何不同?
生:旋律一样,节奏变化。
师:很好,大家划拍唱一唱。
生:(略,并把歌曲的第一乐句完整唱一遍)
师: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题歌。
3)师:歌中还有一处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师也把它提炼出来了。生:(划拍视唱)。
师:结束处的“弯又多”前面加上“罗”在歌曲中是弱起,我们来视唱一下。
生:(略)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生:随录音演唱歌曲。
6、视唱曲谱:
1)划拍视唱。注意变换拍子略突出强拍。
2)随教师的伴奏视唱。(一人指谱)
7、唱词,歌曲处理:
1)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2)歌词分析:师:现在我们来看歌词:前两句可看出:老百姓爱唱山歌,随口就唱,漫山遍野有唱就有对的,“歌海”嘛。后两句:山歌都是从老百姓心底流淌出来的,多得象春江水数不清。“滩险”实际是暗喻,比喻当时的恶霸势力,江水遇到礁石总会流淌过去,在这里指刘三姐与众乡亲一定能战胜恶霸势力,这两句应自豪地演唱。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
生:(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9、设计演唱形式:
师:唱得非常好,但老师听了,感觉还不解渴,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是……。
生:齐唱。
师:我们能否变换一下演唱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设计成什么形式。
生:讨论并演唱:
1)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个“罗湾又多”齐唱。
2)领唱与齐唱。
3)创设情境,领唱在江面,齐唱在岸边。
师:(鼓掌)你们的演唱,仿佛把老师带到了山清水秀的广西桂林——刘三姐的`故乡。
四、知识拓展
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
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大家齐读……。
生:(齐读)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生:想。
师: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边听,边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图片——壮乡风情(大屏幕)。
生1: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来表达情意。“歌圩”是壮族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
生2:“歌圩”活动,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选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生
3: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互相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
生4: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生5: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生6: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师: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同学们可回去搜集相关资料,下课再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学唱了优美的歌曲……
生:《唱山歌》。
师:还简单了解了壮族风俗歌会……
生:“歌圩”。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唱山歌》结束本课。
生:随教师钢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领唱与齐唱)。五、板书设计:中速、优美地、婉转地、委婉动听地、甜美柔和地。
三年级音乐教案篇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圆圆和弯弯》
2、表演歌曲《圆圆和弯弯》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圆圆和弯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曲调优美淳朴,生动地描绘了金秋一派丰收的景象,抒发了农家儿童甜美生活的愉快心情。
二、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圆圆和弯弯》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钟声叮叮当》分声部唱一唱——二声部合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果实中哪些是圆的?哪些是弯的?你能说出这几种圆圆和弯名称吗?下面这首歌曲你听听讲了几种圆圆和弯弯的名称?还讲了些什么?
2、揭题、范唱,听录音、学生讨论
3复听录音,说说歌曲情绪(听后学生谈感受)
4、引导用动作表演歌曲: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
5、学唱歌谱
1)听记曲调比赛,看谁听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唱后试着记。教师弹奏指名学生试唱)
2)视唱歌谱
3)用竖笛吹一吹)
6、学唱歌曲:放录音轻唱——重点练唱:切分音和一字两音、连线、休止处——唱——处理:唱出丰收的喜悦。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渲染丰收的'气氛
学生分小组试敲——合着音乐敲一敲——边唱边用打击乐伴奏
8、分组用打击乐和竖笛伴奏、即兴表演——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9、编创与活动(如时间够的话进行)
分组编创歌词——挑选好的编成几段歌词表演
三年级音乐教案篇5
在我教了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草原上》一课之后,我更深地理解了音乐课堂中的“有效”二字,虽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钟,却使我受益非浅。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我有两点收获:
首先,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吹、奏来感受音的时间长短,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感知后,然后再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知道长短音的基本概念。
再是做到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因为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们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同时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年级音乐教案篇6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不同乐段情绪的变化,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记忆哼唱乐曲的第一主题。通过欣赏感受手风琴丰富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通过欣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学生了解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过的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及抗日队伍,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讲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教师讲解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梗概并播放电影片段)
二、欣赏手风琴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初听全曲
(1)乐曲与电影插曲有何不同?情绪有无变化?
(2)通过欣赏认识手风琴及音色,感受其情绪变化。
2、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乐段:旋律及速度有何特点?描述了什么情景?为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第一乐段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较为舒展,速度较慢,表现了黄昏时徽山优美的景色及抗日战士的必胜信念。
演唱主题旋律,感受情绪。
(2)欣赏第二乐段:节奏,速度有何变化?表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第二乐段的速度较快、节奏紧凑,表现了抗日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3)欣赏第三乐段,旋律与哪段相同?表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战士们沉浸在对胜利的憧憬中。
3、复听全曲。
4、表现全曲。学生可第一、三乐段演唱或演奏,第二乐段打击乐器伴奏,也可表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