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制定教案时,应确保内容的逻辑性,避免学生产生困惑,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争辩等活动,增强同学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练习修改自身的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俺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在这次“俺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俺们就来交流一下.
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同学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同学,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一起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方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同学交流他人的读书经历.
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同学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开展争辩.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争辩.
2.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争辩,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俺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俺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俺们的世界,给俺们力量、勇气和智慧.俺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俺们养成喜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争辩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俺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身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争辩活动.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同学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同学完成初稿后,自身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依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身的习作.
朗读佳作,一起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同学进行赏析.
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身的习作,满意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完整(特点)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来历
变成化石
1973年 甘肃(发现、挖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五、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推想 发现 发掘 命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课前准备】
1、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或漫画。
2、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读到的有启示意义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2、请同学们三位同学阅读一下书上的要求。
3、明确要求:
生活中给你启发的事情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交流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要先说说是什么,再说是怎样理解的,还可以联系生活,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
介绍一幅漫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直接写漫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体会漫画的含义。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启发的事情;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
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听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
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说到了什么启示。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评价。
四、教师总结,提示积累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7x、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2、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 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 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4、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5、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1、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3、拓展与运用。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2)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4、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俺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俺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俺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俺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俺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俺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俺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俺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同学练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