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实施性,教案在撰写的时候,你们需要强调讲授内容要点,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加与减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加与减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1、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2、第二课时:
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
(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
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⑴ 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 指点:
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⑶ 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⑷ 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一、第二段
1、提出:
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
⑴ 有了太阳
⑵ 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
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
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
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二、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
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三、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四、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78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2、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3、指名扮演讲解员。
4、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段意概括,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习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三年级加与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认单词及短语:how,old,look,too.
2.能够在句子中正确使用单词和短语:how old,look.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用how old are you?询问他人的年龄,用i’m…说明自己的年龄;
2.能够在图片的提示下识别数字1-10的英文表达及与年龄有关的表达;
3.能够演唱课文歌曲。
学习策略:
积极主动地与他人配合完成课堂任务。
文化意识:
了解西方文化中过生日的习俗。知道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问对方的年龄,尤其是对于年长的女性。
情感态度:
参加同学生日聚会,体验交往的快乐,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感受同学间的友爱。
教学用具:
cd-rom、单词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warm up
1.greetings.
2.sing a song.
3.复习数学1-12
二、presentation
1.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课文,然后针对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how old is sam?”引导学生给出答案:“sam is nine.”
2.教学how old are you? i’m ……
三、 practice
1.pair work :同桌之间用句型how old are you? i’m…进行关于年龄的问答,请学生展示。
2.play a game:simon says游戏:首先请全班学生逐个报数,当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数字后,老师开始发出口令,例如:“simon says ‘2,4,5 and 7,stand up,please.’”
四、learn the text
1.t:大家知道daming的年龄吗?今天的手工课上,大家都在制作年龄牌,daming闹了一个小笑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录音前,请学生仔细看书上的图,并试着猜测故事的情节,请学生带着疑问看cd-rom中的动画。
2.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指着相应的对话泡。
3.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to read it.
4.学习歌曲。
五、consolidation
1.课堂活动用书练习1。
2.课堂活动用书练习2。
3.bingo游戏:请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行三列的表格,并在其中随意填入数字1-9,其后,老师使用“how old are you?”向单个学生提问,请学生使用1-9的数字了随意作答。每当一个学生使用“i’m…。”做出回答时,其他学生就要在自己的表格中把相应的数字圈出来。最先连续圈出一横行、一竖行或是一斜行三个数字的学生大喊“bingo”,该学生即是胜者。
六、homework
用how old are you?询问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年龄,完成一份有关年龄的问卷调查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三年级加与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在归纳时老师引导孩子用画重点词语的方法归纳。】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研究重点知识,突破重点,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乐于表达的热情。】
3.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设计意图:一是赞扬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二是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在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自己专研→造纸术
三年级加与减教案篇4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加与减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正确认读“凉爽、钥匙”等词语。
2、通过不断品读感受秋雨之美,理清“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积累第二自然段。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体会比喻和拟人在表达上的好处,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内容,会运用联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初步运用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秋季美丽图片。(课件ppt展示)
2、这些是哪个季节?(秋天)是啊,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诗人苏轼也说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秋天,来欣赏——《秋天的雨》。
3、板书课题,指导“秋”字。(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右边先写两点,撇捺伸展)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把握关键句的方法。
1、字词过关。注意多音字“扇”,难读的词“钥匙”、“五彩缤纷”。
2、把握文章每段话的意思。文中每一自然段中都有一句话能告诉我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我们来找一找。在有些课文里,我们就可以借助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把握文章内容。
(三)学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1、是啊,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把秋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一看这美丽的秋天吧。(出示第二自然段)
2、在作者眼中,秋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么多美丽的颜色,秋雨都送给了谁呢?默读课文,拿起笔来,把表示颜色的部分画上波浪线,送给了谁画上横线。
3、看到这么多颜色,你想说什么?(美)颜色又多又美,这就是、、、(五彩缤纷)。(ppt出示)看,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4、生活中还有很多场景可以用上“五彩缤纷”,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生答)
5、现在你们会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默读这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斑斓”的含义。
小结:看,掌握了这个方法我们就不怕遇到难懂的词语了,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学习写法,研读品悟。
学习比喻的写法
过渡:秋雨的颜色真多!给大地穿上了美丽的花衣裳,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吧。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找了有新鲜感的句子,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ppt出示有新鲜感的句子)
2、对比感悟写法。
3、在这里,作者把银杏树的叶子比喻成一把把小扇子,还用上了表示动作的词语“扇哪扇哪”让句子更生动了,画面就变得美丽了。在这段中还有一个句子和这句话写法一样,句式也一样,谁能找出来?
4、这两句话都那么优美,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和“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就把句子写生动,写美了。
5、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
6、仿照句式写一写。(出示图片)【例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xxxxxx像xxxxx,xxxxx,xxxxxxxxx!
小结:瞧,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句子就生动了!整个画面也变美了,我仿佛看到了黄黄的银杏叶在向我招手,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以致用。
学习拟人的写法
1、谁还想读第二段喜欢的其他句子?(ppt出示)
2、这句话中也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的特别好,谁能找到?——你挤我碰柿子
3、这句话把它们当成人来写了,多生动啊。
4、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金黄色的柿子在枝头上挂着,这些果子你挤我碰,多快乐呀,谁能读出这种快乐?
5、这段中还有一句话也是用了拟人的修辞,谁能找到?(出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到了拟人的好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仿佛看到了秋雨中的美丽的菊花仙子正在向我点头呢!这画面真美。
6、男女赛读,检查积累。
过渡:秋天的雨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秋雨不光有五彩缤纷的颜料,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让我们来闻闻秋雨的气味。
7、读第3、4自然段。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从颜色、气味、声音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秋天的雨带来的变化。
(五)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秋天?(凉爽、五彩缤纷、清凉、温柔、丰收)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形容秋天的词语。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层林尽染五谷丰登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3、课下搜集一下,那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春天、夏天和冬天,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