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工具,为较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案,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故事类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故事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了解黄莺、松鼠、熊、狮子、田鼠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知道住着适合的房子才是最漂亮的房子。
2.鼓励幼儿能大胆地、连贯地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活动准备:幼儿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引发幼儿思考。
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动物:黄莺、松鼠、熊、狮子、田鼠,引导幼儿认识,并说说它们的名称。
师:这些小动物你认识吗?都有谁?
二、讲述故事前部分,引发思考并为小动物设计房子。
(一)讲述故事的第一段,引发思考。
市长想盖一座全新的动物园,他找来建筑师王小小,要他为动物们盖一座最漂亮的房子。
引导语:如果你是王小小,你会为小动物设计一座怎么样的房子?
(二)理解故事:
(1) 师:设计师王小小就去问小动物的意见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小动物们是怎么回答的?它们认为最漂亮的房子应该盖在哪里?
金丝笼里的黄莺,说:“最漂亮的房子当然要盖在树枝上。”铁笼子里的松鼠,又怎么说的呢?(请幼儿猜测,并说说)建筑师又去问了谁呢?(熊、狮子、鱼、田鼠),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松鼠说:盖在树洞里最好。熊说:要盖在山洞里。狮子说:草原上的房子才是最棒的。鱼说:好房子当然要盖在水里咯。田鼠说:房子要盖在地底下才安全啦。
(三)先鼓励幼儿交流,然后进行绘画。
师:那么你觉得,王小小听了动物的话,他会把房子盖在哪里呢?盖在哪里才能满足所有的小动物呢?怎么样才能盖出小动物们心中最漂亮的房子?如果现在请你来做小建筑师,你想把这几只小动物房子设计在哪里呢?为什么?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合作,我们分为六组,六个人一组,每人为其中一只小动物设计一个适合的它们的房子,要求把你们设计的房子画在同一张纸上。
提出要求:
1.比一比哪组画的又快又好。
2.画完以后就放在桌子上,请小朋友轻轻的'坐回来。
(四)幼儿作画,师来回巡视指导。
(五)引导幼儿用完整语句讲述
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设计的房子?
2.为什么每个小动物住的房子都不一样呢?
师:对了,每只小动物生活的地方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习性不一样,所以,他们住的房子也是不一样的。
三、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谈话。
(过渡语)刚刚呢,我们看过了小朋友们的设计的房子,认为适合小动物生活的房子,才是最漂亮的房子。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王小小是怎么样解决的吧。王小小努力想呀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在市中心盖了一座大森林。
1.咦,王小小盖的房子在哪里?他为什么要盖一座大森林呢?
2.小动物们喜欢大森林这座房子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过渡句:小动物们认为适合自己住的,只要住着舒服,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房子才是最漂亮的房子。那么漂亮的房子,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大森林这座房子一直漂亮呢?
师小结:是的,从今天起,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让动物们一直住在自己喜欢的大森林里。
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中,我们为自己和家人设计一座最漂亮的房子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与上一次活动相比较,首先在环节上有一个交换,上一节课是先请小朋友们设计动物们的房子,在一起来听故事。在本次活动中,我是先请小朋友听故事,让他们理解故事里的大概内容,在请小朋友来设计房子,虽然效果不是很突出,小朋友有点忘记有哪些小动物,导致在设计房子时候,有些小动物没有设计到,如果在后面再出示一下全部的小动物,让他们分别选一只小动物来设计,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其次,在引出目标方面,上一次活动是在故事中引出生活习性这一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是在画中引出生活习性,但是在总结时没有概括好小朋友的一个评价与介绍。导致在引出目标这一块绕的很远,不够简洁明了。然后在延伸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延伸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万物复苏相结合,从而引导小朋友要爱护树木,不乱砍乱伐,保护好动物们的家。最后在我自己的提问方式上还有待提高,语言不够简洁,问题的突出性不够,导致小朋友们回答上不够明确,在下一次活动中可以更好的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更好的引导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多说,多思考。
大班故事类教案篇2
活动目标:
一、倾听故事,了解小桃仁发芽的条件与过程,学习词:桃仁、挺
二、知道谁帮助了小桃仁,体验春风、春雨、太阳光对小桃仁的爱及小桃仁变成小桃树的自豪的心情。
三、尝试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活动重点难点:
倾听故事,知道谁帮助了小桃仁,了解小桃仁发芽的条件与过程,体验春风、春雨、太阳光对小桃仁的爱及小桃仁变成小桃树的自豪的心情。
活动准备:
一、课件《小桃仁》
二、教学挂图三、用过的一次性纸杯、玉米种子(也可其他)小桃核。
活动理论依据:本课是一节语言活动,《纲要》中指出:语言活动应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入课题。
"小姑娘,长的美,粉红脸,歪歪嘴,满肚子,甜蜜水。"请你说一说,是啥水果(出示桃子图片观察)提问:吃完桃子里面有什么呢?(出示桃核图片观察)师:一个桃核就是一间房子,里面住着一个又白又胖的小东西呢!这个小东西的名字叫小桃仁。(丰富词汇"小桃仁")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呢?教师砸开桃核,取出桃仁展示给幼儿看。别看小桃仁这么小,它里面可藏着一个长长地故事呢?我们一起听一听好不好?
二、看课件,听录音,欣赏一遍故事《小桃仁》
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桃仁变成了什么?
三、结合教学挂图引出提问,幼儿根据故事记忆回答
1、小桃仁在谁的帮助下变成了小桃树?
2、它们是怎样帮助小桃仁的?
3、小桃仁的心情是怎样的?它为什么要挺直了身子?
分段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感受春风、春雨、太阳光和桃树妈妈亲切的语气、不同的语调。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春风、春雨、太阳光、桃树妈妈和小桃仁说的话。
四、总结:
小桃仁发芽生长的三个必要条件和其生长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桃仁是在众人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体验爱与被爱的美好。
拓展提问:小朋友是在谁的爱抚下长大的?
五、观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可让能力强的幼儿看图复述故事,注意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词汇。
六、幼儿操作:
种玉米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小朋友认识吗?(出示玉米种子)
2、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自己种出来的玉米什么样子?指导幼儿种植玉米。
七、活动延伸
1、请幼儿在表演区分角色表演故事。
2、提醒孩子定期照顾与观察自己种的玉米。
评价建议:
?纲要》中指出:语言教学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配合课件进行故事教学,能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而适时的提问能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最后的动手操作则是把幼儿的课堂知识变成了生活实践,进行了知识的整合,使幼儿对于本课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掌握。
大班故事类教案篇3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老奶奶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进了粽子里,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开始寻找吃了粽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
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语言、讲故事的愿望。
2、活动目标 (1)听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
(2)乐于参与传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体验听说的乐趣。
3、活动准备 图画书、ppt课件
自制大粽子两只:一只用来“传话”,一只用来“接龙”
粽子糖若干
4、活动过程 (1)经验回顾,引发兴趣
出示封面:
一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听说过包着故事的粽子吗?今天就来听一听《粽子里的故事》。
(2)倾听、理解故事情节
①包粽子(出示第1~5页):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领?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结:原来,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②吃粽子(出示第6~1 2页):
一谁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会讲故事吗?
一学学小动物吃了粽子后的样子。
小结:小动物们虽然吃了粽子,但是它们不会说话,所以不会讲故事。
③讲故事(出示第1 3~22页):
一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找来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样?
小结:小动物们为老奶奶引来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粽子,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④完整欣赏故事:
一小姑娘带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会做什么呢?
(3)迁移运用,开展游戏
一老师这里有几只大粽子,我们一起来吃粽子讲故事吧!
①(拆开第一只粽子。)传话游戏: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将词组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依次传话至最后一个,公布答案,比比哪组传的准确率高,哪组便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传话者要附在听者耳边传话,声音不能响但应清晰;听话者要仔细倾听传话内容,尽可能正确模仿并传递。
②(拆开第二只粽子。)词语接龙: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说出词组后,由两组幼儿轮流依次接龙,直到接不上为止,接上的一组可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词头接词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动 一你们吃了粽子也练了讲故事的本领,这里还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老师把它放在区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一边吃粽子,一边故事接龙哦。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中国人”的大班主题,《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谁吃了粽子?最后谁会讲故事?
一粽子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大班故事类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对公共场所的一些行为规范只是一知半解。故事《鼠娃娃点灯》里的动物形象容易被幼儿接受,能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吸烟有害健康”这个道理,学会在公共场所提醒家长或他人不吸烟。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有些公共场所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是禁止吸烟的,培养幼儿的公德意识。
2、认识“请勿吸烟”标志图。
3、知道吸烟不仅对自己有害,对周围不吸烟的人同样有害,提醒人们不吸烟。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标志图(纸偶),《鼠娃娃点灯》图书若干本。
2、相关图片及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纸偶:标志图,以第一人称口吻,引导幼儿认识“请勿吸烟”标志。
2、听故事《鼠娃娃点灯》,让幼儿了解吸烟不仅对吸烟的人有害处,而且对在吸烟人的周围不吸烟的人同样在害处。重点: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3、分组活动:讲故事、画标志图、自编儿歌等。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围绕吸烟有害健康,积极联想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编儿歌。
活动反思:
活动中适时地给予幼儿引导和鼓励,使他们能在支持性环境中自主地探讨和发挥。作为一个引导者,能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扩展他们的思维,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活动设计新颖,具有创新特点。
大班故事类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的世界之最,并能用语言表述。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激发幼儿爱祖国的热情。
二、活动准备:
图片《月亮船》、课件《月亮船》、图谱(我国的四个世界之最)
三、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如果你坐在天上的月亮船里,你会看到什么”?
2、初步倾听,了解内容。
a、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b、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3、结合课件,突出重点
第一段落为蒲公英迷路。“蒲公英为什么会到很远的地方?它遇到了谁?”
第二段为仙女与蒲公英的对话。“谁来帮助蒲公英?蒲公英是怎样介绍它的家?”
第三段落是蒲公英回家的经过,“仙女带着蒲公英找到这些地方吗?你们猜猜,蒲公英的家在哪儿?”
4、巧用图谱,突破难点。
a、合图谱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
b、挖掘作品的内涵,并迁移到自身,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为什么蒲公英与仙女道别时,在她的花瓣上有几滴泪珠,闪着银光”?“你们喜欢蒲公英的家吗,为什么”?
5、活动延伸,说唱歌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中班故事教案8篇
★ 大班刮画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