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预先起草的文字材料,经过多年的工作经历,教师制定教案的能力一定都有所加强,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音乐四上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音乐四上教案篇1
教学内容:欣赏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歌曲的段落,记忆歌曲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第一圆舞曲,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提问:这是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打开书看欣赏曲目的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
(4)分段欣赏
①听赏第一圆舞曲
a、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规整、旋律上行)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
b、学生模唱主题旋律。
c、用竖笛演奏第一圆舞曲主题。
d、复听第一圆舞曲
②听赏第二圆舞曲
a、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速度稍快、节奏跳跃)
b、这段圆舞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小鸟圆舞曲》《快乐的舞蹈》等)
③听赏第三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姑娘们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④听赏第四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蓝的河水》等)
⑤听赏第五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勤劳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3.教师介绍曲作者。
被称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主要曲目。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百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的头衔。
4.对比欣赏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5.对比欣赏民族管弦乐版、动画与管弦乐版《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6.音乐拓展。
我们以前还听过哪些圆舞曲?(《溜冰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
7、教师小结: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被誉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圆舞曲,去欣赏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人教版音乐四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奏。
2、练习山谷回声。
教学重难点
用轻柔、深情,有变化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电子琴、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
1、初听歌曲《劳动回家转》
2、教师提问
3、复听《劳动回家转》
4、敲打击乐器
(二)、词组卡农
1、山谷回声
2、用学过的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进行二声部卡农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或歌谣,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简单的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
(三)、听音乐,走部
1、认识小矮人
2、带着表情做动作
跟音乐,边做动作边列队齐部走
(四)、分组表演
请两组学生表演,一组用打击乐器敲前奏,一组演小矮人,注意在音乐减弱时,慢慢回到各自的座位。
(五)、
课后分析
1、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击前奏时,节奏是否准确。
2、学生是否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练习词语卡农。
3、学生表演时是否能准确地踏在节拍点上。
板书设计第五单元动画城
?劳动回家转》
人教版音乐四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第四十五交响曲,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简介: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1766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任职的艾斯特哈齐府乐团的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在一个可以俯瞰诺吉托拉湖全景的风光明媚的地区,修建了一座豪华、壮丽的宫殿,主人特别将它命名为“艾斯特哈齐堡”。宫内规定,管弦乐团的团员和杂役们都不许携带家属进入。
三、乐曲概述
该曲写于1772年,该年正值禁令执行特别严格的时期,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海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
四、乐曲赏析
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欣赏: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甚快板,升f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以突然出现的全乐队合奏,以及分解和弦急速下降的第一主题开始。乐句单纯,但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3/8拍子。这一节奏徐缓的乐章亦为奏鸣曲式。弦乐器静静地演奏出主题旋律,显得沉静而安详。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升f大调(有六个升记号,在当时可以说极为少见)。全乐章在情调上,属于节奏稍快而较复杂的段落,其中段以三度重叠的两支法国号奏出,但音乐并不因此而显得粗野,依旧典雅庄重,是这个时期海顿最完美的小步舞曲之一。
第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终乐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出曲名“告别”的含义。不久,第一双簧管与e调的第二法国号结束演奏。初演时,还特别依照海顿的指示,将谱架上的蜡烛吹熄,团员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五、教师小结:
人教版音乐四上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1)黎明时的海洋。(2)渔民出海捕鱼。(3)战胜惊涛骇浪。(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主题,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人教版音乐四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多快乐呀、多幸福》这首歌,并能运用固定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2、积极学习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参与歌表演,在唱唱跳跳中体验藏族儿童载歌载舞的快乐,体验与他人合作表演的快乐,并能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与他人合作表演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
教学难点:
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固定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学习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参与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的表演.
教具: 课件、钢琴、哈达、碰铃、沙锤等.
教 学 设 计
一、走进西藏
1、导入:(直接播放课件)
师:小朋友们,高吭的歌声,优美的图片将我们带到了哪里呀?
2、师:说得非常好!热情的藏族小朋友让我代表他们献上洁白的哈达,欢迎你们!向小朋友们问一声:“扎西德勒”!
3、学说藏语:
师:你们知道“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吗?——吉祥如意。生:……
师:你们真聪明!藏族小朋友正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播放《多快乐呀,多幸福》)
二、入乡随俗
过渡语:他们的聚会可热闹了!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好不好?(再次播放《多快乐呀,多幸福》,老师打节奏)
(一)、声势律动
1、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把节奏打一遍.(老师边哼边带律动第一段,第二段加快速度)
师:让我们合着音乐来试一试.(播放音乐)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你们知道真不错,你真棒用藏语怎么表示吗?---巴扎嘿!我们一起来一遍.
师:我们把巴扎嘿加到音乐当中去.(播放音乐,和学生一起律动)
(二)学唱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
师:音乐好听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
(出示歌谱)
①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把歌词有节奏的朗读一遍。
②找出衬词部分“查拉羊卓拉”。师:我们把歌词朗读了一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生:……
师:你真聪明!大家来鼓励鼓励他,“巴扎嘿”!
师:“查拉羊卓拉”是歌曲中的语气词,表示人们很高兴,很快乐.所以小朋友们要带上这种快乐的心情来学习这首歌.
师:现在老师读上半句,你们朗读衬词部分.(第二段师生互换)
③学唱歌曲
师:请你们听老师把这首歌唱一遍.(师弹琴范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来学唱第一段.(师带唱)
师:衬词部分,我们应该唱得有跳跃性,就象老师这样(师范唱衬词部分)。我们再把第一段来一遍.
④生自己唱第二段
师:这一遍小朋友们唱得非常的好!第二段,老师唱上半句,请你们唱下半句.
⑤男女生交换接龙
师:你们唱得真不错!我们来给自己一点鼓励吧!这一遍请女同学唱上半句,男同学唱下半句.(师伴奏,第二段交换,速度逐渐加快)
⑥齐唱
师:你们配合得真好!现在,我要请大家一起来把整首歌唱一遍。(师弹琴,加快速度)
⑦随乐唱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来一遍吧!
三、拓展部分
1、老师带跳
师:小朋友们的歌唱得这么好,让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跳起来了!(师随乐舞)
师:老师跳得好不好呀?能不能给我点鼓励呢?“上吉其”----谢谢!
师:你们想学这个舞蹈吗?全体起立!(师边唱边带跳,再随乐跳一边)
2﹑请学生上台随乐跳。师:有哪位小朋友学会了,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吗?(请学生上台跳舞,师弹琴)
3、加入声势。师:藏族小朋友的联欢会真热闹!让我们来为他们加油,鼓劲,呐喊吧!(随乐带生律动)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呐喊吧!(再带一遍)
4﹑分组唱歌,呐喊
5﹑加入打击乐器。师:我们有歌又有舞,要是还有乐器的伴奏就更热闹了,是不是呀?(给学生分乐器)
师:老师这有一些乐器,我要请几位小朋友上来组成乐队来为歌曲伴奏,同时邀请刚才跳舞的那四位同学上来伴舞,这边同学来唱歌,那边同学来呐喊.让我们也加入到藏族小朋友的联欢会中去吧!
四、小结
师:谢谢小朋友们的精彩表演,再一次让我们来为自己鼓励鼓励吧!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藏族参加了联欢会,以后我们还会了解到更多的少数民族!
人教版音乐四上教案篇6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2.歌曲《大雨和小雨》。
3.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2.能创造几种声音。
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谜面: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谜底:耳朵)。
2.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
3.教师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再分别播放教材中城市、森林、乡村的声音,学生分辨、模仿并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二)歌曲《大雨和小雨》
1.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也有小雨。下面我们来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
2.由教师范唱或听录音。
3.跟着教师学唱《大雨和小雨》。
4.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1.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按教材提示创造出声音。
2.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与教材中不同的声音呢?
3.用几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内容。
教学评价:
1.能积极参与声音的探索,听辨出两种以上的声音。
2.会唱《大雨和小雨》。
3.能创造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在音乐厅里”。
2.歌曲《布娃娃弹琴》《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几种乐器的名称,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2.会唱《布娃娃弹琴》《大鼓和小鼓》。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厅里
1.教师播放音乐厅里合唱和管弦乐队的录像。提问:除了生活中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呢(唱歌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
2.请你在教材图中找一找,你认识哪些乐器呢?学生说出一种乐器,教师就可以出示这种乐器的图片并播放声音,如有学生会演奏,可在课上为同学们演奏,最后教师再介绍其它的乐器。
3.有打击乐器的可让学生敲击一下,感受这些乐器的音色。
4.还知道其他的乐器吗?
(二)学唱《布娃娃弹琴》
1.你们知道木琴是什么形状,它发出的是怎样的声音吗?教师可出示木琴的图片并播放一首木琴曲(如《草原小骑兵》片断)。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布娃娃弹琴》。
2.教师范唱或放录音。
3.跟着老师学唱《布娃娃弹琴》。
4.边唱歌曲边做律动。
(三)学唱《大鼓和小鼓》
1.播放少先队鼓号队的录像,提问:队伍中有什么打击乐器呢(大鼓和小鼓等)?
2.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强弱、音色不同等等)?
3.学唱《大鼓和小鼓》。
4.边走步边唱《大鼓和小鼓》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以上两首歌曲也可以选择一首学唱)。
教学评价:
1.能认识一种以上的乐器并说出它的名称。
2.会敲击一种打击乐器。
3.会唱《布娃娃弹琴》和《大鼓和小鼓》中的一首。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一)。
教学目标:
了解《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大意,初步找出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相应的声音。
教学过程:
1.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身边的材料表现雷、闪电、大风以及故事情节中要求表现的声音。
4.安排学生课下寻找能表现制《小白兔盖新房》内容的声音材料。
教学评价:
1.能复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
2.能够创造出表现风、雷、闪电的声音。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二)。
教学目标:
能用声音表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并在表演中担任一个角色。
教学过程:
1.学生复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
2.将学生分成2~4组,讨论如何用声音来表现。
3.分组到前面表演。由一位同学讲故事,其他同学用声音来表现。
4.师生共同评价。
5.如有时间还可创编其他内容。
教学评价:
1.能积极地参与创编活动。
2.能与组内同学团结合作。
3.能在表演中创造出一种声音并担任表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