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教案,从而不断提升大家的教学能力,教案在制订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上语文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八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珍妮哪朵花用的最有意义,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明白该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怎样更好的为人们做贡献,帮助别人。
重点关键
1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中心。
2引导学生理解七色花中哪一朵用得最有价值。
课时划分
一课时
预习作业
读懂课文,找找珍妮得七色花各是怎么用掉得?如果你也有一朵你会怎么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七色花吗?
生;没有
2你们猜猜七色花在你得印象中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3大家都想知道七色花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七色花是怎样的,它又为珍妮带来了什么/
4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批注,在不懂的地方记号。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预习中生字词,出示部分字词,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
3着重指导以下生字。
招牌,舔,陌生,合拢,羡慕,小心翼翼。
4指名分段朗读,知道文中讲了七色花的什么事?
5找找看珍妮用七色花实现了哪些心愿?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6生自由讨论完成,畅所欲言。
生自由发言。
7大家都说得真好,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把你认为珍妮做得不对的或者你十分欣赏珍妮的地方都拿来说一说,并讨论一下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8同桌讨论,交流。
9指名发言,说说如果你有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10说的真棒,那你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总结
大家刚才都说得真棒,说到老师心坎里去了,如果我也有一朵七色花,我一定把它让给最需要得人,和你们大家一样当一名有利于人们得人,为人民做一点贡献。
八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爸爸”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具: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小朋友的爸爸,边说边板书:爸爸他爸爸非常,边说边板书:好学的。
2、读好“好”第四声,“好”还有什么读音?分别组词。
3、解题,
二、指导看图,学习生字词。
1、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课文会怎样写呢?自读课文。
3、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4、出示生字词。
5、指导读好长句子。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再次开火车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课文写了“爸爸”的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字音。
2、教学新偏旁。
3、看课后生字的笔顺表,自学笔顺。
4、反馈,检查。
5、字义区别。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说说怎样把字写正确、美观?
2、师作适当补充。
3、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后记:“完”与“玩”、“近”与“进”、“网”与“晚”会写乱。
八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八上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 朗读课文
2、 生字词
纨绔子弟(wán kù) 佣工 yōng 围炉拥衾qīn 刑笞 chī 牛犊dú 轧 gá
3、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植物花??
儿女成长
季节
昼夜
人生阶段
人生境遇
自然社会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
渐的实质
渐的作用
渐的外在表现
“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五、写作特点
1、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 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八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标
了解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对科学发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二、教养目标
1、认知“兰、梁”等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兰、各、坐、座、带、急”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
三、发展目标
1、充沛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设计未来的桥梁。
2、培养合作意识、强化小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认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的特点。
3、根据现有知识设计“未来的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了解桥梁的知识,至少认知一种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细读课文,简单了解潜水桥及塑料桥的样子、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自由阅读扩展阅读中的资料,基本理解内容。
4、能发挥想象力,设计未来的桥梁,并在电脑中打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俺们继续学习32课《兰兰过桥》。
二、学文
1、还记得课文里介绍了哪几种桥吗?(生:潜水桥、塑料桥师贴)
2、这两座桥分别在哪几自然段?你喜欢其中的哪种桥?为什么?带着问题以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汇报,师板书:潜水桥1~4塑料桥5~9,)
3、你喜欢其中的哪种桥?为什么?(个别汇报)
4、四人小组内选择其中一种桥,组长分配任务先读读那几个自然段,再讨论一下这座桥有什么特点。找到书上的词句,用画出来。(师贴:特点板:读,找,)
生汇报:潜水桥:结实、透明;塑料桥:轻巧、平稳师相映用电脑出示课文插图,并板书。
5、课文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6、这两座桥是爷爷变魔术变出来的吗?(生:是爷爷设计出来的)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齐读第10自然段,师小结:原来这又结实又透明的潜水桥和这又轻巧又平稳的塑料桥是爷爷这位桥梁专家设计出来的!
三、拓展
1、你们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认知了什么桥?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上前汇报,同位交流)
2、老师这里“桥的世界”也收集了世界上各种奇特、壮观的桥。快看,师出示:江阴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重庆石门桥构思奇特的人行天桥。
3、老师准备在班里进行“未来桥梁设计大赛”,假如你是桥梁设计师,你会设计一座怎样的桥?(个别汇报,与小伙伴交流)
4、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有关桥的儿歌、短文,请大家进入“桥的儿歌、故事”自由选择,大声地阅读,还可以想一想你会怎么编儿歌。有时间的还可以进入“网络链接”,里面有网络上有关桥梁的其他资源。(生自由在网络上一边浏览,一边交流)
5、生自由交流收获、心得。
四、写作
1、俺们马上进入讨论组,老师这里有三个题目:
⑴ 请你设计一座未来的桥梁。
⑵ 自编桥梁的儿歌。
⑶ 说说你喜欢的一座桥,为什么。请小朋友自由选择一题来写作。
(生在网络自由写作,个别汇报作品)
五、作业
1、小朋友真有创意,未来的桥梁设计师说不定就在你们之中呢!许多同学设计的桥梁都很不错,没写完的小朋友请回家继续打完并在后面画一幅图。到时在班里展览出来,俺们一起评选出最佳设计师。
六、板书
兰兰过桥
特点 读找
1~4潜水桥结实透明
5~9塑料桥轻巧平稳
八上语文教案篇6
教学过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观察图一,说图意。相机板书。
2、简介怀素。
3、读题。
二、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
4、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5、点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指导句间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好学上进”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怀素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2、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自学生字。
3、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怀素写字态度怎样?还可以怎么说?
(3)从哪里可以看出怀素写字非常认真?
写字分三个步骤。
“总是”一词。
(4)朗读、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名读第三自然段。
(2)从哪里看出怀素写字不但认真,而且刻苦?
“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竟”
(3)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有名”是什么意思?
(3)怀素为什么能成为有名的书法家?
三、总结课文
(略)
四、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先
样
日
长
后
书
2、自学生字。
3、指导书写。
(1)
教师范写。
(2)
学生描红。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六、课外活动
人人准备参加“小小怀素在成长”写字竞赛。
八上语文教案篇7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学生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