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教案大全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6篇

教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通过认真准备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互相借鉴和提升教学水平,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6篇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明确: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这里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意志的搏斗之歌,正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积极人生和进取精神。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 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 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 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 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 导入

由“神话”导入,请大家讲讲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 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三、拓展学习

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

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3、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

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四、巩固学习

1、在三则故事中选择一则写一篇400—500字的读后感。

2、背诵三则神话。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2、3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3、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齐读三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

4、交流课前预习第2题,谈谈自己预习时初读文章的感受。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明确:王几何。

6、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明确:王几何本来叫王玉琳,王几何是上几届学生私下里给他取的绰号。

7、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

8、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明确:(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9、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 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三、再读课文,咀嚼精华

10、“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句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的“挤”、“眨眼功夫”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一个“挤”字,突出了老师的胖;“眨眼功夫”写出了老师虽然胖而动作却十分敏捷的特点。

11、“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夸张。突出了老师“笑”的姿态之特别,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1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句话写的是学生的各种种表现,对刻画王老师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学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侧面烘托王老师的与众不同,突出了老师的风趣与幽默。

13、“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老师得意洋洋的神态。

1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王老师怎样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突出了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也表现了王老师的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15、“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明确: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16、结合全文,说说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笑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17、 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略。

课后学习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②掌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文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课前准备

1、让每位同学在课前都去收集妈妈(或者爸爸、奶奶等长辈)的唠叨;

2、让两位同学排练小品《妈妈的唠叨》。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活动

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馨。在《风筝》中,我们感受到兄弟之情;在《羚羊木雕》中,我们经历了一场家庭冲突;在《散步》中,我们体会到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复苏;《诗两首》让我们重温母爱这一主题;不过要感受亲情,关键还是亲力亲为。今天这堂课,就是给我们一个机会,体会我们的家所带来的温馨。谈到“家”,我们就会想到一家之主——我们的父母,说到父母,大家总会用“罗嗦”、“唠叨”来形容他们,下面,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收集到的父母的唠叨,看看是不是这世界上的父母都那么唠叨。

(二)收集材料,谈谈感受。

听起来他们的父母真的是唠叨,我们听听这两位同学对父母唠叨自己有什么感受好吗?

(请两位同学谈感受)同学们,觉得父母唠叨自己的人其实还不止我们,还有下面小品中的主人公孙萌,我们看看他会怎么做。下面有请小品表演《妈妈的唠叨》

(三)表演小品《妈妈的唠叨》

故事就说到这里了,这下可糟了!孙萌要离家出走了!同学们,赶紧想想办法,做做他的思想工作(四人小组探讨,应该如何劝说孙萌,列出发言要点),过一会再来劝说这位孙萌吧。

(四)口语交际训练:

以说服小品中的孙萌为切入口,进行下列活动: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探讨,应该如何劝说孙萌,并把想对孙萌说的话写下来,注意要使用第二人称。

2、集体活动:讨论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该如何劝说孙萌,然后请孙萌及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些同学说得好,好在哪里?(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答案)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表现,提出问题:说话怎样才有条理,重点突出并有说服力?

通过说服孙萌,大家应该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说服成功,有的却不被采纳?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板书:

语气温和恳切

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

换位思考

用词委婉

(五)快速作文,深情告白

引导并布置作文:孙萌最终决定不离家出走了,这真是大家的功劳啊,但是孙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念头,与他的'妈妈平时对他的唠叨有一定的关系。他们以后要怎么相处呢?现在请你给孙萌的妈妈写一封信,把你的想法告诉她。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扩展并完成课堂上的作文训练:给孙萌妈妈的一封信

附:

剧本:《妈妈的唠叨》

人物:孙萌(儿子)、妈妈

道具:椅子、桌子、饮料一瓶、扫把、围裙、漫画书、碗一个

内容:

孙:(一边喝东西,一边看漫画,坐姿粗鲁,大笑)哈哈哈……

妈:(边扫地边看他一眼,不解地自语):这傻孩子在干什么啊?

孙:(拍桌子旁若无人地大笑)哈……

妈:(大步走过来,一手拿扫把,一手叉腰):孙萌!你在看什么!这么好笑?

孙:(企图收起漫画,放在身后):没,没什么。

妈:(喝令):拿出来,快点!

孙:(不情愿地递给妈妈)

妈:(和颜悦色地唠叨)什么!你又在看漫画书!(拍孙的胳膊)我说过多少次不准你看这些书,这些书对你有什么作用呢?看看你这几次考试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你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气死我了!(拿过他的书)这书不要了!

孙:不要!妈妈,这书不是我的。

妈:(怒)不行,你快去做作业,作业都没做完,快回房间去,怎么还不去,快点!

孙:(不耐烦地):行了,行了。(回房趴在桌子上写字)

妈:(端着汤走进房):孙萌,累了喝碗汤,……你看你这字写得啊!东歪西倒像睡着似的,别写得那么潦草,一字一画来。(拿起笔手把手教他)快点做啊,别老想着玩!你看楼上的小丽姐姐,她平时读书多用功,这次考试,听说考了年段第一名!你可要好好跟她学啊。不认真读书,长大就没出息了啊!……

孙:(双手握拳向天,脸上异常愤怒):天啊!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妈妈啊!我要离开这个烦人的地方!(退场)

初一上册语文春的教案篇6

目标:

1、结合课文学习理解词语:酸涩、慷慨陈词、屈辱等。

2、理解“教室里自然爆发出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重点:了解刘老师是一位温柔善教,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体会浓浓的师生情。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一段话,指名读。

2、师:这段话中的“苏老师”指的是我国著名作家:苏叔阳。他曾经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医学院。这是他的一位学生回忆苏老师为他们授课时的风采。苏老师上的“党史”课之所以吸引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与他的老师——教历史课的刘老师分不开的。

3、揭示课题,板书

二、学习第一节

1、课文开头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交流

2、针对这一节,提问

三、学习2-5节

1、作者从小到大,有很多老师教过他,在他看来,刘老师的教学有些什么特点呢?

默读第5节,思考,交流。(学生答得好,答得不好)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与众不同

指导朗读

2、过渡:刘老师教的'是历史课,在很多人的眼中,历史是比较枯燥的。刘老师上的历史课吸引作者的有哪些?

从第四节中找到相关语句,理解“慷慨陈词”、“哽咽”等词义。

后来,作者能考入大学历史系,包括他自己在给学生们讲“党史”吸引学生,这都是与刘老师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吸引人

3、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在写刘老师,其中第2、3节是从人物的外貌、一个动作具体展开描写的。

与同桌一起找找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从中能看出什么?

板书:忠厚,幽默,敬业

4、课文不但写了刘老师,还写了“我们”

出示句子,齐读,分析

文中对于“我们”的侧面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板书:尊敬

5、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刘老师进行了分析,你对那个内容印象最深呢?找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习第6节

1、正因为刘老师是这样一位好老师,所以作者在几十年后还会——(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

2、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思念。同时又与简洁的开头相呼应。

过渡:的确,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师长的引导,就象花儿离不开园丁的栽培一样。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文中的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五、读写结合

刚才我们抓住四个方面对刘老师进行了分析,接下来请同学们模仿这种方法,对某个人物进行描写。(根据时间,也可抓住一方面描写)

(参考内容:xx老师教我们课。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

板书:

35、我的老师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忠厚、幽默、敬业与众不同尊敬吸引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工作总结6篇

初一语文下册期末总结8篇

初一语文上学期工作总结5篇

初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7篇

语文初一工作总结范文7篇

初一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7篇

初一语文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8篇

初一语文课前演讲稿7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工作总结5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工作总结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565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