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资源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必备技能,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猫》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猫》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特点
端详
变色龙
捕捉食物
放回
会变色
《猫》优秀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拼贴一幅完整的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能仔细观察、思考,独立完成拼贴活动。
3、能较专心地进行创作活动,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欣赏过若干幅由各种几何图形片拼贴的画。
物质准备:不同大小、颜色的几何拼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梯形、椭圆形),作业纸,剪刀、笔、浆糊、抹布等物。
【活动过程】
1、园园的魔术画
——教师出示几幅有几何图形拼贴的画:这是园园送给我们班小朋友的。它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画是由多种图形拼贴出来的。
——鼓励幼儿也尝试制作一幅魔术画,启发幼儿思考想品拼什么?需要用哪些图形呢?怎样拼贴?
2、魔术画
——师幼共同观察桌面上的材料,请幼儿想好需要什么材料后再来拿取。
——幼儿拼贴,教师观察、提醒,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提醒幼儿注意使用浆糊的卫生,爱惜材料,不浪费。
3、欣赏作品
——鼓励幼儿给自己的作品起名字,并大方的向集体介绍,用了哪些几何图形拼贴了xx画。师幼给自己喜欢的作品拍拍手。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猫》优秀教案篇3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 补充内容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猫》优秀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看步骤图进行折叠操作,培养幼儿看图分析的'能力。
2、尝试折叠组合枫叶,感受由此带来的快乐以及秋天美丽。
活动准备:
正方形小彩纸、树干背景图、步骤图、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啊?
2、师:对,这是枫叶。枫叶是在深秋开始变颜色的,由于天气变冷温度下降,枫叶原本的叶绿素进行了改变,使枫叶成了黄色、橙色和红色。
二、示范讲解
1、出示树干背景图
师:这里有一棵枫树妈妈,她现在好难过就她光秃秃,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帮她,让她也像其他枫树一样漂亮。
2、出示操作步骤图1、2并讲述注意点。
师:看了步骤图1、2,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看图折一折。
师:同样的纸折为什么上面的大下面的小呢?原来啊下面的要再折一折。
3、教师示范讲解步骤图3、4、5。
师:在粘贴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大的跟小的进行组合一小片,三小片才能组成一片完整的枫叶。
4、师:在折叠和粘贴的时候都要注意弄整齐了,不然做好的枫叶就不漂亮了。完成的枫叶请你粘贴到树干周围。
三、幼儿操作
幼儿分组进行操作、粘贴。
四、欣赏环节
师:现在枫树妈妈变得真漂亮,她有好多枫叶宝宝围绕着她。现在也是赏枫叶的好时节,小朋友们有机会可以去四明山看看整片整片漂亮的枫树林。
《猫》优秀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摆尾巴猫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