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教案大全

美术艺术字教案7篇

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美术艺术字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美术艺术字教案7篇

美术艺术字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够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外部特征。

2、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说说自己的长相。

材料准备:

大班幼儿自画像的作品、八开画纸 彩色水笔、、蜡笔

活动过程:

1、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自画像作品,感受作品的美感、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1) 今天老师请你们欣赏大班哥哥姐姐们的画,你们看一看,这些画美不美,哪里美。

(重点引导幼儿从作品的构图、色彩、背景的表现上来欣赏。)

(2) 请幼儿猜一猜小朋友手中的画画的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理解自画像就是给自己画像,符合自己的特征。)

2、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外部特征

(1) 发给每个幼儿一面小镜子,看一看镜中的自己的特征。(引导幼儿从面部五官他特点、衣着等来观察。)

(2) 说一说自己的特点,帮助幼儿梳理绘画经验。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重点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大胆进行表现以及是否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外部特点。多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4、展示评价

(1)请幼儿猜一猜作品中画的是哪一个小朋友?说说是怎样猜来的。

(2)针对幼儿作品中表现突出的地方给予评价,提升全体的绘画水平

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

1、从全体幼儿的绘画作品上看,今天参加活动的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都能够尽力的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外部特征,说明活动过程的设计对于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另外从孩子们作品的构图、背景的表现形式也较以往有了进步,这说明欣赏环节对于幼儿来说起到了开拓视野、提升绘画技能的作用。

不足之处:

1、活动开始的谈话时间过长,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欣赏环节有些不太适宜。这个环节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考虑这个环节可以放在活动之前,开展一个欣赏活动,来达到提升幼儿绘画表现经验、理解自画像的作用。

2、由于欣赏时间的拖拉,因此我感觉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帮助幼儿梳理自己外貌特点的环节有些不充分,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有的孩子还需要老师的提醒才会留意自己的特点,也有的孩子有偏离主题的想象。

美术艺术字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体验绘画的乐趣。

2、了解在哈哈镜中人不同的面部状态,学习用恰当的颜色表现。

3、能通过观察哈哈镜中的自己,用夸张的形式大胆作画。

活动准备:

1、哈哈镜一面;勺子若干。

2、相关范画;水彩笔、油画棒、图画本。

活动过程:

1、范画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范画与平时的自画像的区别。

教师:老师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请你们看看和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讨论,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3)师幼共同总结。

2、出示勺子,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自己夸张的样子。

(1)引导幼儿观察勺子(凸面)中的自己,鼓励幼儿对着勺子做出不同的表情,并适当的移动勺子。

(2)幼儿互相讨论,并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

(3)讨论:镜中的自己和平时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4)师幼共同小结。(脸变长;脸的某一个部分变大,如眼睛、嘴巴;适当的移动会有不同的样子出现)

3、出示哈哈镜,师幼共同观察,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1)出示一面大的哈哈镜,请个别幼儿上台照一照。

(2)幼儿互相讨论,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说会怎样画哈哈镜中的自画像。

(3)教师小结。引导幼儿将哈哈镜中夸张的部分描绘出来。作画时,可一边拿着勺子观察镜中的自己,一边作画;也可仔细观察哈哈镜中的`自己后,再作画。

4、幼儿分组作画。

(1)教师讲述作画要求,引导幼儿对画面进行合理布局;用恰当的颜色表现。

(2)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适当引导其添加简单的背景。

(3)幼儿分组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作品展示,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和交流。

(1)给自己的哈哈镜自画像取个名字,并请个别幼儿上台说说自己的作品。

(2)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讲述自己喜欢的作品。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材料,如褶皱纸、报纸、毛线、双面胶、胶棒、水彩笔等,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制作哈哈镜自画像。

美术艺术字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在石头上装饰与绘画。

2、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和幼儿一起收集石头及石头制品;颜料、棉签、水彩笔、彩色纸、胶水、画有图案轮廓的大纸等);布置熊、松鼠、小狗、公鸡、小兔作品展区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导入:

“小朋友这是什么?(石头)我们教室里来了几位动物艺术家,它们知道我们在收集石头,所以带来了和石头有关的礼物,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看时想一想是什么?猜猜是怎么变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师引导幼儿观察石头变成了什么,想想用了什么办法(材料)。

(三)提出创作要求:

1、大胆想象动手创造;

2、使用颜料的幼儿注意颜料不要过多;

3、尝试一种以上的`方法创作;

(四)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 染石子: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任意涂染石子,使其成彩色石子,并欣赏石子的美。

2. 画石子:将石子涂成白色或其他颜色后晾干,然后在石子上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3. 石子组画:几块不同的石子组成一物体贴在纸上,再涂上颜色成为一幅画。例如:一小石子、一大石子上下连接粘在纸上,涂上颜色成为不倒翁娃娃。

(五)互相欣赏、分享成功的喜悦。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于展示台,请幼儿互相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美术艺术字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2、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在绘画中不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一弱点,对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手法进行了介绍,并鼓励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进行尝试。

二、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认识和了解三大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用意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思想等。

3、情感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感悟,增长知识,培养对意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

制作ppt幻灯片。

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马蒂斯夫人像》

虚拟情境,在美术馆两个观众在欣赏《马蒂斯夫人像》。

甲说:“这画太难看了,一点也不像,我不能接受,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表现人物肖像,这就能成画家了?这样的作品那我也能画!”

乙说:“哎,你这都不懂,越怪诞越看不懂,这才叫艺术!”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

2、教师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分析,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名叫《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的代表作。

第一个学生把“像不像”当成了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因为他不太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用“像不像”去评判作品也是很多人存在的审美误区。第二个同学只说出了表象,也没能真正理解意象艺术。

?马蒂斯夫人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家在对着模特写生时,加入了自己对画面构图的设计,对人物的理解,对色彩的运用,而不是对客观对象机械的照搬。头像背景冷暖色块的对比,脸部的色彩组合,大红的上衣,特别是脸部中间那道绿颜色,起到了重要的平衡画面效果。这与《蒙娜丽莎》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蒙娜丽莎》是具象作品,严谨的技法、柔美的画面,写实的人物。《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用笔大胆、奔放、狂野,色彩绚丽。展现给观众视觉的冲击和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创设人物对话情景,直入主题。并运用ppt课件中的图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参与思考,更直观的认识、了解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意象艺术?

“意象”有“意念之象”或者说“意念之象”是艺术家所感到的 或想象的要表达的事物。和“实像”是相对而言的。

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意象艺术是对物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因素容纳作者的思想,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

让学生试述实景和作品的不同,以及对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2、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让学生了解美术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更可以表现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艺术家的感觉和意图越独特,越强烈,其形象就可能越是与众不同。

课件媒体展示《内战的预感》(油画)达利

?内战的预感》局部很真实,它属不属于意象?这样的置换组合的形象我们还能说出哪些?这幅画表达了主观世界的哪方面?学生讨论使学生感受意象艺术的表象特征——怪异。

?鹌鹑图》 (中国画) 朱耷

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观察朱耷画中的鸟和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是动物的表情吗?朱耷把自己以鹌鹑自喻,并非自己的样子长得象鹌鹑,而是借画家笔下鹌鹑的神韵抒写自己孤傲冷漠的精神状态。

“作者觉得对事物客观的描绘已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这时就要通过变形、夸张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意识。”

教学活动随着这些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这种提问是发散式的,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激发思维,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生动活泼,并达到对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对意象艺术作品的理解,体会意象艺术怎样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三)理解与探究

1、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意象”是与“写实”相对而言的。

2、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意象表现性美术的两个角度

(1)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2)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油画《呐喊》 作者 挪威画家 蒙克

请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

蒙克使用动荡的弯曲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的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背景,仿佛这呐喊直接冲着观者,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教师引领学生从画面、线条,色彩,形象处理等美术语言角度分析作品,了解意象艺术表现手法。并结合画家独特的经历,让学生更深层的感受意象艺术,理解画家对画面的主观处理。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星月夜》(油画)凡高

运用分析《呐喊》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探索中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层、全面的剖析,感受画面中蕴含的意境,体会画家的心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与争辩,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意象艺术的特征,挖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对具体作品深入、全面的剖析,从而学会怎样真正去读懂一幅意象作品,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并抓住这个点深入挖掘拓展,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现实物象作用于心灵,经过艺术的创造成为意象的语言,构成心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3、意象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

列举生活中校徽、标志、服装的样式,以及我们对线条、颜色的感觉等意象艺术表现形式。以变形金刚的标志为例,说明人脸的变形和夸张。也增加了趣味性,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踊跃发言,根据身边的事物展开联想,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意象艺术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身边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拉近和意象艺术的距离,消除艺术的神秘感。让学生感觉到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加深理解意象艺术的特征。。

(四)拓展与小结

1、教师让学生用意象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如欢乐、痛苦、激动、害怕、恐怖等)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意象绘画练习。体会意象艺术的特点。

2、展示评价

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做最后总结。

(1)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思,展示学生作品。

(2)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运用意象艺术的语言的。

3、学生欣赏部分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我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肯定学生尝试的结果,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同时激励全体学生,激发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意象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美术艺术字教案篇5

设计意图:

由于大班幼儿生活经验范围扩大,和对周围事物好奇心的不断提高,他们会生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正是由幼儿在游戏中自己生成出来的。我们根据《纲要》精神: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本着这一思路,设计了《多变的小手》。活动中引导幼儿利用小手进行创意想象。使幼儿体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

1、运用手的造型,想象创作意愿画。

2、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创作与众不同的.画面。

活动准备:

1、黑卡纸、色卡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固体胶、范画、

2、幼儿活动前做过“小手变变变”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手变出各种造型,激发幼儿想象。

(二)幼儿交流:“小手还可以怎么变?”试一试。说一说。

(三)利用小手变化,创作意愿画

1、讲解制作方法。

2、欣赏作品。

3、指导作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现。

(四)交流欣赏“变出了什么”

幼儿可自由将作品与同伴,教师共同欣赏,说说“我的小手变出了什么?”

美术艺术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欣赏卢梭的作品《奇异的景色》,感知画面丰富的色彩及对动植物的细腻刻画,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大胆画出心中的丛林。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活动前观看视频《美丽的热带丛林》。

2.多媒体课件1个。

3.钢琴曲《迷雾森林》、《森林狂想曲》。

4.水粉颜料、排笔、树枝、纸团、眼药水瓶、小喷壶、白帆布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画面,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课件播出作品,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欣赏画面,边看边自由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二、仔细观察画面,欣赏动植物的细腻刻画及丰富色彩的运用。

1.小朋友,在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小结:我们看到了茂密的丛林里有许多奇花异草,树上结满了鲜艳的果实,丛林里还躲着可爱的小动物。

2.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里?(引导幼儿发现画面中动物的美、植物的美、色彩的美,三者次序可根据幼儿的注意点随意调整。)

(1)关于动物的小结:画上的猴子姿态都不一样,有的坐在树上、有的蹲着,还有的惬意地躺在那儿吃果子。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画中猴子的姿态。

(2)关于植物的小结:丛林非常地茂密,一层层重叠在一起,画面显得很丰满。这些植物的形状各不相同,它们像活的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3)关于色彩,教师可利用课件提取画中绿色色谱,向幼儿介绍画家用了二十几种绿色来画丛林植物,每一片叶子都仔细地描绘,深浅不同的绿色细腻地刻画出丛林植物的繁茂多样。

三、了解作品名称及画家,欣赏其他丛林组画,进一步感受卢梭的作品风格。

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时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这幅画是法国的—位叫卢梭的画家画的,画的名字叫《奇异的景色》。其实卢梭并没有去过真正的丛林,但是他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很多热带丛林的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大胆创作心中的丛林,尝试运用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现形态各异的丛林植物。

1.你心中的丛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把它画下来。

2.介绍作画的工具。

幼儿多人合作在白帆布上画一画心中想象的热带丛林。幼儿创作过程中,尽量不去干预,适时帮助、引导有困难的幼儿完成创作。课件定格在四幅丛林组画,音乐循环播放。

五、分享作品,体验创作的快乐。

创作活动结束后请小朋友们自由走动,欣赏自己和同伴合作的作品。教师引导他们从色彩是否丰富、植物的形态是否生动、想象是否独特等方面进行评价。

美术艺术字教案篇7

设计意图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在美术教学中,故事能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作兴趣和欲望,能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发展表达力、观察力、想象力;能使幼儿懂得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在美术活动《大家一起背太阳》中,我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将故事的讲述与美术作品范例的欣赏、美术技能的示范、讲解结合在一起,即有目的地实现活动目标,又将故事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了幼儿。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安排画面。

2.在表现大家来背太阳的故事中体会相互之间友爱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能在故事情境中大胆想象进行绘画创作。

2.难点:初步尝试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合理布局画面。

活动准备

幼儿用画纸、画笔、水粉颜料、涮笔水、小毛巾等;轻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故事引出活动。

教师:太阳有几个?

幼儿:太阳只有一个。

教师: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每天清晨,太阳第一个起身工作,把阳光撒向大地,给大家带来光明。傍晚,人们开始下班回家,太阳到哪里去了?

幼儿:太阳到地球的后面去了、太阳去照亮别的国家去了……

教师:太阳翻过山头,洗了一个澡,又去照亮地球的另一边,就这样,太阳总是不停地工作,从不休息。太阳每天早早起身工作,给大家带来光明。它多辛苦啊!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边讲故事边进行示范。

教师:太阳实在太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怎么样让它工作得轻松点。大树说:我来背太阳吧!(画上一棵大树),可是太阳那么大,一棵大树背得动吗?于是两棵、三棵大树一起来背太阳。(教师边说边画,并出现层叠现象)

教师:咦,怎么这棵大树只有一半?三棵大树一起背不动太阳,第四棵大树也来了,它和第三棵大树一样,前面有人站着,就很有礼貌地站人家后面了。四棵大树一起还是背不动太阳,第五、第六棵大树也来了,这两棵大树站哪儿呢?能不能也有礼貌地站进去和前面的大树拉起手来?

大树背太阳走了一整天,被房子看见了,房子说:“第二天让我们来背吧!”那几栋房子才能背得动太阳呢?

2.启发引导,与幼儿欣赏作品。

教师小结:每天只能请一种朋友帮忙,而且朋友之间都是相互连接在一起或是重叠在一起的,不能有缝隙。

3.请幼儿说一说还有谁来帮忙背太阳。

教师小结:一年365天,需要许许多多的朋友来背太阳。

4.幼儿想象作画,教师根据幼儿的创作进行巡回指导。

现在,请你们选择一种刚才你们说过的朋友来背太阳,把它们背太阳的样子画下来吧。

提出绘画要求:

①画面布局(背太阳的朋友画在纸的下半部分,大大的太阳在纸的上半部分)。

②画出遮挡关系。

③大胆想象。

三、结束部分:

1.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2.结束语:小朋友们,我们把背太阳的消息告诉更多的朋友,让他们也加入到背太阳的队伍里来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在技能目标上解决的问题是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来安排画面。在构图上,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小花等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多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在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创作技能或为了提出让幼儿争论的话题,我很注重设问的技巧,在示范讲解时所用的`设问都是围绕着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而设计的;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群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团结的巨大力量,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通过内容语言及图象会给孩子一种具体、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美丽情感品质的美。本活动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符合大班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大班艺术《啄木鸟》教案8篇

幼儿中班艺术课教案6篇

艺术领域球的教案模板6篇

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教案5篇

大班艺术春来了教案8篇

中班艺术春天的树教案5篇

大班艺术春来了教案参考5篇

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教案5篇

艺术好朋友的脸教案5篇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最新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555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