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讲授内容要点,为了让孩子们爱上你的课堂,老师一定要用心准备好教案,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永子棋的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永子棋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冬至的由来;
2、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让学生懂得去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二、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冬至)
2、介绍“冬至”的字源
(1)会意字。甲骨文表示丝绳的终结,是“终”的本字。金文将丝结简化为点;或另加义符日,表示一年时日的终结,当然是冬季了。篆文省去日另加义符,表示年末结冰的季节,以突出冬季。
冬,四时尽也。—《说文》无冬无夏。—《诗·陈风》
(2)最后,最终。
(二)介绍冬至小知识
1、你对冬至有哪些了解?
2、教师介绍冬至相关知识
(1)认识冬至
(2)冬至的起源
(3)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3、了解古代人如何过冬至?(祭祀活动;食的活动;礼的活动;娱的活动)
4、了解冬至食品,北方和南方冬至的不同习俗。
(三)冬至注意事项:(1、注意防寒保暖。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3、保持良好的心境。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
(四)交流:每年你和家人是如何过冬至的?你有哪些感受?
(五)作业
1、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认识永子棋的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他们的认知、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大班幼儿对喜欢和熟悉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意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认识日历“这个活动,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适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日历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认识并能正确的使用日历对大班幼儿来说非常需要。为了顺应孩子们的探索需求,我设计了“认识日历”这一活动,试图让孩子们在交流、游戏、探索中尝试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教学难点:
帮助幼儿了解日历并运用日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活动目标:
1、 认识日历,了解日历基本信息,学会看日历。
2、 了解日历的功用,能运用日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活动准备:
ppt课件、ppt游戏课件、自制可分解组合日历
活动过程:
01听故事,引出日历。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苏里。苏里的爸爸妈妈非常疼爱她,可是她依然觉得生活好像并不完美,于是,她决定要拿起行李去旅行。
2、 在苏里的旅行箱里,有一件很特别的行李,会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并帮助苏里整理。
提问:请你们仔细看手里都有都拿到了什么?这件特别的行李会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02整理日历。
1、梳理日历中都有哪些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句子:这有可能是一本日历,因为日历里有年(月、日、星期)。
2、那我们一起来帮苏里把日历整理好。
重点提问:
年:这会是哪一年的日历呢?原来日历里会告诉我们这是哪一年的日历。
月:一年里一共有多少个月呢?这些月有什么不一样吗?12个月,有的大有的小,分别叫做大月、小月和平月。
日:你们手中的数字卡里每个月都有多少天?31天、30天、28天。了解大月、平月、小月,并顺序整理好。
小结:日历里会告诉我们这是哪一年的日历,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平月,分别有31、30、28或29天。
03运用日历并找到今天和自己的生日。
1、日历整理好了,苏里非常感谢你们。
提问:日历整理好了,那你们知道日历有什么用吗?
2、帮助苏里找到今天的日期,并在日历上标注出来。
小结:原来,要想在日历上找到某一天,首先要知道这一天是几月几日,然后先找到月,在从这个月里面找到日,就可以在日历上找到这一天。
3、苏里出发去旅行,却感觉孤独,缺少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于是又回到了大家身边,并且给每个人都带了生日礼物。
请幼儿在苏里的日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并请几名幼儿与大家分享,巩固练习运用日历找日期。
04运用日历进行“抽奖”游戏。
游戏规则:等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大转盘,转盘上会有国庆节、妇女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当你们喊“开始”时,苏里将会为你们转动转盘。
当你们喊“停”时,苏里会停下转盘,指针停在哪个节日上,请你们快速的在日历卡上找到这一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05了解日历的多种形式。
1、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日历?
小结:一页显示一天叫日历、一页显示一周叫周历、一页显示一月叫月历、一页显示一年叫年历;还有挂在墙上的挂历、放在桌子上的台历、电子日历、手机日历;日历非常实用,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1、幼儿与父母一起在日历上找到20xx年的春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认识永子棋的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与交流中,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学习用图画、数字、符号等方式进行记录,体验成功的快乐。
2、了解各种不同的月饼,能大胆地向他人提问,了解他人的想法,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月亮、各种月饼图片、照片、广告
2、幼儿记录用品:笔、记录本
教学流程:
引发主题——学会采访——尝试采访——交流讨论
一、引发主题
出示文字:中秋节
1、老师提问:图片上写的是什么字?中秋节是什么节日?
2、幼儿讨论:你知道中秋是那一天吗?这天可以做什么?
3、教师述说来历,并请幼儿介绍月饼不同的味道,说说自己最喜欢吃什么味道的月饼。
4、引发问题:你们知道中秋节这天其他小朋友喜欢吃什么味道月饼吗?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做小记者,学学采访吧!
二、学会采访
1、教师采访一名幼儿。
2、说说采访时可以问什么问题?
中秋节你想和谁一起过?
中秋节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月饼?
3、怎样把问的话记录下来?(引导幼儿使用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记录)
三、尝试采访
幼儿间相互进行采访。
四、交流讨论
1、展示幼儿的记录本。
2、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介绍采访情况。
3、引发幼儿下次采访的意愿。
认识永子棋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认识永子棋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③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景与激趣
1.设景。
师:(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小叮当。
师:对,机器人小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
生:想!(学生很好奇地观察礼物)
师:赶快打开看看,喜欢这些礼物吗?
生:喜欢!
2.激趣。
师:这么多的礼物,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
评:用学生喜欢、熟悉的机器人发礼物的情境来开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布置了学习任务,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活动与交流
1.分一分,按要求分组活动。
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篮球、足球、乒乓球、垒球放在一起。
生4:我们组把茶叶筒、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大家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老师还有一些东西要大家分一分。
(出示课件:动画球,魔方……)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小叮当留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它想请大家帮他一个忙,把这些礼物按形状相同的分一分。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该怎么分。
生1:把球放在一起,蛋糕和易拉罐放在一起。
生2:魔方和玩具盒放在一起,牙膏盒单独放一起。
生3:把降落伞和灯泡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补充的吗?
生4:我觉得应该把筷子笼、降落伞、灯泡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和前面四堆物体的形状都不同。
师:说得真好。小叮当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得和他一样吗?
评:“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同时又把电脑屏幕上的“实物”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同时,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最喜欢被表扬,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的语气对其进行褒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形状)。
师:请你们把刚分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看你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牙膏盒长长方方的。
生2: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相对的面一样大。
生3:我摸到了尖尖。
师:有什么感觉?
生:手摸在上面痒痒的。
生4:我看到魔方是正正方方的。
生5:魔方也有6个面,而且6个面一样大,摸起来也是平平的。
生6:魔方也有尖尖。
生7:我看到茶叶筒是直直的,摸起来光光的。
生8:茶叶筒上下两个面看起来圆圆的。
生9:茶叶筒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生10:茶叶筒的面是平平的。
生11:球是圆溜溜的。
生12:球摸起来光光的。
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评:由大概到细致的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感知,“摸一模”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图形概念的形成,空间概念的建立,就是在这些分、摸、辨、说的活动中逐步完成。若没有这些活动,孩子们就不可能有那些生动的、形象的、极富情趣的表述。
3.搭一搭(区别物体的特征)。
师: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最平稳。(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了。
生2: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着放在下面,如果横着放也容易滚了。
生3:我发现把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
师:说得不错。所以我们做房子的时候用的建筑材料通常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比如:红砖、预制块。
评:通过搭一搭,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的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分组活动,组内四同学开始意见并不统一,发生争论,最后在事实面前达成一致。由不统一到一致,由一种搭法到多种搭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二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1:我知道牙膏盒、鞋盒……叫长方体,因为它们是长长方方的。
生2:茶叶筒、易拉罐叫圆柱。
生3:魔方是正正方方的,叫正方体。
生4: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叫球。
板书四类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5.形成表象。
师:通过看、摸、搭我们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
6.游戏:看谁摸得准。
师:每组3名同学蒙住眼睛,另外两名同学一位提要求(摸什么),一位当裁判(看摸得对不对)。师示范游戏的做法,生兴致高昂地分组做游戏。
评:揭示概念,形成表象,是以上活动的必然结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是这些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是形
成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机。
三、解释与应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课题)。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实,像我们今天
学习的四种形状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见过哪些东酉的形状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物体的形状相同呢?
生1:我们坐的教室是长方体的。
生2:数学书是长方体的。
生3:我家的电冰箱是长方体的。
生4:牙膏盒、鞋盒、酒盒、烟盒都是长方体。
生5:魔方是正方体的。
生6:我的玩具盒是正方体的。
生7:旗杆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8:铅笔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9: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10:我爸爸抽的香烟是圆柱体。
生11: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是球。
生12:地球仪的形状是球。
生13:弹珠的形状是球。
评:“实践——认识——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学生用刚形成的图形概念来“解释”现实中的图形物体,正顺应了这一认识规律。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四、拓展与提高
1.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电脑出示机器人),你们能数一数机器人小叮当是由多少个长方体、多少个正方体、多少个圆柱、多少个球组成的吗?
生:小叮当是由2个长方体,1个正方体,4个圆柱,3个球组成的。
2.师:小叮当来的时候跟老师说过,让老师在这儿准备了4种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子,请你们把长方体装在红色袋子里,把正方体装在黄色袋子里,把圆柱体装在白色袋子里,把球装在黑色袋子里。
评: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相当妙,既前后呼应,又进一步深化了本节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一举三得。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有三个特点:
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课中,学生并不觉得“难”,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为图形概念的建立作了坚实的铺垫。
2.学生的活动充分。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特急,教师利用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趣。
3.学生探索的空气很浓。整节课学生都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当然,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探索只能是浅显的、表面的。实物——图形——实物,再到建立较清晰的图形概念,就是不断探索的结果。同时,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也为学生探索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节好课。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