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思想汇报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读后感的撰写是对书籍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自我认知的提升,通过反思书中的道德困境,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伦理问题,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篇1

今天开始认真读《论语》。对于这一类的古籍,年轻的时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读了很多年的书,竟连这样一本古典、经典、充满智慧、字字珠玑的书都不曾好好读过,不禁汗颜。

细读之下,竟萌生了写点什么的欲望。于是乎,开启了尘封的个人公众号,写下读《论语》后的第一篇感想。作为开篇文章,这真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详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一早便知。然“悦”与“乐”的区别在哪?之前从未细想。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可不,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那是静静的心底的私语。虽有时也会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面平静,内心汹涌。有时竟然是不能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不出。呵呵,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来到,若不喜形于色,岂不让“朋”误会?而“朋”之一字,绝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见古人择友严苛,并不随意与人为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这样的人来了,岂会不乐开了怀?那绝对是喜不自胜啊。

“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谓是难之又难。知你、懂你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年轻时常常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想想不免发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愠,这岂不是我们该有的基本境界吗?话说,你愠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扰吗?就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

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喜悦,让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这是夫子早就给予我们的智慧。

论语读后感范文篇2

有一个问题曾困惑我很久,我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当我遇到一些对你不友好甚至伤害你的人,我却不知何对待他们。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确实,以怨报怨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就算从自私的角度想,我坚决不会让自己这么做。

小时候曾受很多电视剧中男女主角以德报怨的做法熏陶,被他们的大慈大悲所感动,决定自己也要当一个大善人。但是真正做到以德报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很难很难非得道高僧也办不到的事,不是跟什么过不去,只因跟自己心里憋的那口气过不去。

最近我从《论语》中读到一句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孔老夫子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解决了困惑我多年的问题,原来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已为我们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提供了完美的答案了。

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很崇高的品德,但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凡夫俗子。连孔老夫子这样的大圣人也说要“以直报怨”,可见,“以直报怨”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准则。

夫子的学生说“以德报怨”,夫子大不赞成,反问到“何以报德”?意思是,你把“德”都用去报答那些损害你利益的人,那么你还应该用什么比“德”更“德”的行为去报答那些对你施予恩惠的人呢?显然不合道理,这种行为对那些真正对你好的人也极不公平。崇尚以“礼”治国的.孔子,提出“以直报怨”,这既不是以怨报怨,也不是以德报怨。“直”,意思我理解为“正直”,讲道理。对于那些对我们有偏见或损害我们利益的人,我们应该和他们讲道理,做到“对事不对人”,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们,既不奉承,也不妥协,勇敢地维护我们正当的利益。

“以直报怨”,多么明智的做法,相信现在我们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也想不出这种完美的答案。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孔老夫子的大智慧了。

论语读后感范文篇3

孔子主要是主张的就是“仁”即“仁者,爱人”。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首先需要的具备的就是“仁,爱”之心。孔子先生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则中写道: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诲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单单是要为人谦逊更要乐教、善教,以仁爱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理解的应该是做一个仁爱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实例来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做一个仁爱之人是很重要的。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不断的深读《论语》,领悟精髓,学习孔子先生的为人之道,用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论语读后感范文篇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范文篇5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论语读后感范文篇6

?论语》是与《大学》《中庸》《孟子》共同称为《四书》的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编撰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方面。简单的说,《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对弟子的教导。

?论语》乃是统治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称之为“治国之本”而这“治国之本”在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有些人视《论语》为天书。认为《论语》中所提及的真理和思想都是深不可测的。其实不然,真理都是朴素的。论语,其实是很简单的。孔子是以一种朴素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它的弟子。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孔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所以,《论语》是简单的。

孔子的人格理想乃“神于天,圣于地。”其中的“天”指的是人的理想。而“地”则指的是现实。我认为这句话形容得很好。孔子把理想比作“天”,把现实比作“地”。“天”“地”之间是有距离的,比喻了理想和现实间是有差距的。“天”“地”把人夹在中间。而人不能在天上飞,却脚踏实地,说明人生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而且人不能只活在理想中,是与现实分不开的。所以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可是有了天,地,人,又应该怎样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髓就是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论语》中所倡导的“天,地,人合一”也就是天,地,人之道。所谓“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精华了。我认为,理想之精华在于理想可像天空般的广阔,而现实之精华则在于现实要像大地一样有着深厚的积累了。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只有把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完美整体。而处理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方法。即是《论语》中天,地,人之道了。

这样的道理难道不朴素,不简单吗?在我看来,《论语》中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天,地,人之道其实很简单。用孔子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而且这句话仅仅五个字。即“天,地,人合一”。

论语读后感范文篇7

“礼之用,和为贵”,要说起维系中华上下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纽带,当非儒学莫属,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画上休止符的时代算起,儒学的光芒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荡漾了两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学精华被传承至今,体现在当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要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么《论语》则是儒学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朴素而华丽的真理。

时间的长河冲不走《论语》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冲刷刷不掉《论语》立于中华文化中的丰碑。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将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中心,言语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传递着“礼”、“德”、“孝”等思想。纵然时隔千年,细细翻读《论语》,那位对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礼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议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他不苟言笑,举止庄严,用礼得体——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带不走他在读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时也有不解之处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贾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安逸地落在《论语》中古老的文字上,几经岁月的波折,被历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鹅卵石般静静地躺在人类文化海洋的滩涂上。

?论语》是朴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外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辞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编钟般利落大方,而叙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朴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辞简洁,以朴素的松木作比,准确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对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志的肯定与赞扬。

但同时《论语》又是华丽的,这份华丽如一口被尘封许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静下心来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再小心地顺着开口推开盒盖,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瑰宝。细细品味“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礼时的庄严感与华丽感,而又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不难察觉到孔子对于天地万象的不断变化发出的感叹,或许孔夫子善于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才能看到另一种华丽的人生境界吧。

?论语》的华丽蕴藏于朴素之中,使人在品读之余无限回味。冥冥之中总能体会到一位长者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纵有千年时间间隔,却仿佛也能听到他在教导着我们: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6篇

读后感范文优秀7篇

读后感范文参考7篇

中介合同范文精选7篇

高考作文预测范文精选7篇

413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读后感的范文200字7篇

小班保育工作总结范文精选7篇

师说读后感300字的范文7篇

入党4思想汇报范文精选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266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