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一、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但在很长时间内,提升农村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放在经济建设上,导致我国农业资金支持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果,即使存在少数发展成功的案例,但这种成功难以长久,多数农村地区仍处于落后的生产生活模式下。由此,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丰富了乡村发展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态治理、生活富裕作为乡村发展的总要求,促进我国乡村地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落后是农村衰落的根本原因。产业结构的落后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进而产生农村人口流失,使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最后导致农村衰落。要控制农村衰落进程,实现乡村振兴,产业结构改革是首要任务。
产业结构落后是农村发展中积累的不利因素的集中体现,仅依靠农村内部资源难以解决,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地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那么,在农村产业结构改革上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以身作则,改善乡村居民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认知,团结一切乡村力量进行产业改革。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在产业改革进程中,党员干部应强化自身能力,积极学习先进的产业知识,为乡村产业改革提供指导意见,避免乡村产业发展走弯路、走邪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奉献精神与服务精神,因地制宜的做好外资引进工作,促进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为乡村产业改革提供经济基础。
生态建设为我国国家建设的重点内容,生态效益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但现阶段生态建设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并且认为乡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地区有着优质的自然环境,但在宜居方面大多乡村表现与城镇存在差距。资源浪费严重、环保意识较差、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等现象在乡村地区广泛存在。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帮助乡村居民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在日常行为中为乡村居民做出示范;党员干部应做好日常走访工作,近距离观察乡村居民的行为习惯并给出改正建议。多角度、多层次对村民的行为作出规范,减少村民生活中水资源浪费、随意丢弃垃圾、随地吐痰、公共设施破坏等行为,提升乡村地区的公共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的建设。
乡村地区的乡风文明问题是历史因素与现代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解决冲突、问题的合理办法;缺乏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详细了解,导致农村群众常采用较为直接的方式处理问题;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地区与乡村地区产生了分化,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自尊心,农民在处理自身利益相关事件时常表现较为激进。
基层党员干部应加强与乡村群众的联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村民的内在需求,并尝试满足村民的共同渴望,促进乡村群众的心理健康建设,为乡风文明提供基础保障。党员干部要做好村民之间的协调工作,帮助村民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解决邻里矛盾,为村民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基层党组织要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制度上规范乡村群众的日常行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
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与最终目标,农民生活富裕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基层党员干部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如期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场硬仗,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和根本落脚点。
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纽带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村民的联系,深入了解村民的迫切需求与根本需求。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中,组建一支具有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基层领导班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打造一支有知识、谋发展、守纪律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吸引一批青年回村,引凤还巢,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带领广大村民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致富路。
三、结论
要通过加强对党员管理,用党员的义务、权利规范党员队伍的行为,确保党员队伍的作风体现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要通过对党员队伍的严格考核,保证党员队伍是在群众的前面体现先进性。要通过建立对党员严格的考核细则,让每一个党员知道自己在中心、大局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日常的生活中,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做。并通过考核,建立常效保障机制,让每个党员意识到党员先进性应该体现在自身行为上。要通过党内的组织生活,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基层党组织不能变成一个可要可不要的组织,组织生活有可有无的团体。党员的称号,决不能仅仅成为个人头上的桂冠。基层党组织要把自身的组织生活与中心、大局结合起来,并积极开展活动。通过活动,体现党组织的活力,体现党员与一般群众的不同,体现党员先进性组织在中心、大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员队伍和教育与管理,既要保持一个先进性组织的特性,又要与中心和大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党员队伍作用的发挥,在群众中先进性作用得到认可,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
在解矛盾,释疑惑,加强思想工作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要畅通渠道,及时发现在大局中心工作中员工所产生的疑惑,发生的矛盾,使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而且人们对具有逆反心理。这是缺乏针对性的表现。不知地形难为将,不知民情难为相,不知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又怎能解决队伍的思想问题。建立畅通思想沟通渠道,深入到科室,深入到现场,深入到队伍之中,才能发现大家的思想脉博。二是理解和解决干部职工的不适应。从适应到不适应都有一个过程,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在过程所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要通过加强教育,让大家的思想上认识到“严抓严管”;要通过宣传鼓励,让大家从内心中产生一种枳极向上的力量,克服心理障碍、行为障碍,以适应工作的要求。三是要从内心关爱干部职工,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缺乏人文关怀,不真心实意地渗透到干群的内心,就会让产生反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两张皮。
在做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精神,树立规范的行为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关爱干部职工不是一句话,而是体现行动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产生归宿感,产生积极向上的感恩心态,激发爱岗敬业的潜能。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搞好干群关系,一定要抓住核心问题,这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搞好干群关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推进创新,和谐惠民"这个主题和"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诚心诚意,扎扎实实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一、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
革命传统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和产生的、代代相传的先进思想和优良作风。中国解放革命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前仆后继,勇于献身。在革命的极其艰难时期,他们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服务是不断地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也就成为了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三大法宝之一。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务必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时刻牢记贯彻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然而我们之中有些干部生活好了,工作条件改善了,认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优良作风不必提倡了,出现了脱离群众,违反群众意愿和利益的现象,有的甚至兑化变质,堕落腐败成为党内的蛀虫、人民的公敌。职务越大,责任越大,担子越重。领导干部尤其要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决不能贪图享乐,以权谋私,更不允许挥霍和侵吞人民创造的财富。唯有如此,我党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事业也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增强为人民谋利益的自觉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我们要时刻牢记: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我党的血脉,是我党执政的基础,脱离人民群众,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这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淡漠了,与群众的感情疏远了,追逐名利、贪图享受的思想在滋长,有的甚至滥用职权,以权压人、仗势欺人、瞒上欺下,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一定要强化宗旨意识,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三、搞好干群关系,要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
一要少打官腔,多说实话。人民群众认识了解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是"听真言"。说真话、说实话往往能获得群众的认同,取得群众的信赖,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群众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所以领导干部少打官腔、多说真话实话,敢于承认问题,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唤起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少听赞歌,多听意见。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乡村成为了“养老集聚地”,导致了乡村原本就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也不能少,在这发展的攻坚期,“乡村振兴”应运而生。我们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树立实干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学习,确实在乡村振兴中保好驾护好航。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从革命时期,我党团结人民创造性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到新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都是在我党伟大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我们要切实发扬发挥“红船精神”,要想作为、有作为、善作为,学习李保国、廖俊波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振兴乡村,绝不是口号,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制度改革,到现在的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供给侧改革,从历史到现在,这些政策都是我党创新精神的实际体现。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告诉我们,改革发展,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占据改革、乡村振兴的主动权。
我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警察,乡村振兴,与我同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将切实做到维护核心、坚定信仰,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担当作为、创新进取,牢记重担和使命,“在基层保一方安宁,为人民守一片乐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