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思想汇报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不断思考和总结,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曾国藩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6篇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1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趣味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我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开明,能够很快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彼此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最终一点就是关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鸣头疼的毛病,看多书,思虑过度就身体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们写信时,他时不时提到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由于我对于健康十分重视,基本上每一篇他都会提到“保身”,所以无比赞赏他这一点。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可是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保密。家书都是对亲朋好友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他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经过他的家书,我觉得这个人很形象具体,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人一样,十分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荐大家读一读,肯定比我更有感触。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2

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3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才中;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他的出身更加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

但是,最后他通过不懈地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代圣人的。

01 三十岁立志做圣人,从此以后都按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足足考了六年没有成功。从第七年考中秀才之后,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在当时,曾国藩可称的上年少有为。因此他不免心浮气躁,自以为是,在与好友相处中,也常被别人评价为傲慢无礼。

陈源兖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而另一位好友邵懿辰则说他“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

两人都是批评他傲慢,说他刚刚与人认识的时候,还显得很谦逊,但是与人交往时间久了,就不自觉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因此曾国藩下定决心,要改正诸多毛病,在他三十岁那年,立下人生的目标,要做圣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曾国藩之后能有所成就最重要的一步。

心理学家费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

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会极深。

他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人生一旦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曾国藩是湖南人,从老家出来的时候,他还仅仅是一个乡巴佬。可是他特别爱好交朋友。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

我们现在看他的日记,可以发现他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的,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

最多的一天,接待或者拜访朋友几十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他升为翰林院侍讲那次,因为朋友多,人缘好,所以大家都来祝贺,以至于他二十二日那一天,跑了五六十家去回拜。

而这么多的好友,在曾国藩立志做圣人的这条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在之前,曾国藩的诸多缺点,也正是他的这些朋友给指出,并且帮其改正。

所以朋友的多少与质量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在如今的社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必不可少。就拿最简单的写作这件事情,也需要一群人互帮互助才能走得更远。

这就好比,你如果想要一根竹子长得又直又长。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栽种在竹林里面。

因为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争雨露。它本身也就长直了。

这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师友夹持”。

定下远大的目标,有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扶持,但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功。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写日记。

有些人对此可能不屑一顾。好多人会说,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日记,也没见我成功。

在这里的写日记,其实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反思。

曾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

所以,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并不是记录一天的流水账,而是把这一天当中,所发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且认真反思当天的疏漏之处。

比如,曾国藩在立志要做圣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湘中草烟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曾国藩读书之时,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他立志做圣人之后,他又开始戒烟,并且写到自己的日记里面。

“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

在日记中,他立下誓言,绝不抽烟。坚持了一个月后,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

也就是,戒烟一个月,他终于可以真正地向朋友家人宣告,他把烟戒掉了。

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自己戒烟成功这件事,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

其实,翻看古今中外的名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确定目标,并且每日自省。

比如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富兰克林,他便是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获得诸多的成功。

富兰克林的家境十分贫寒,而他也只上过两年学。

但这都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自己讲述了如何获得成功的方法。

那就是: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富兰克林曾经在纸上写下了十三种德行,并且每天都用自己的所做,去对标这十三种德行,反思自己的不足。

这点和曾国藩立志做圣人,然后每天写日记自省,多么相似!

由此可见,成功的人大多都有相似的经历。

在这里,分享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到的反思日记写法。

那就是,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而不仅是记录事件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并没有生下来就是圣人的。

曾国藩在青年时,多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甚至第六次参加科举的时候,阅卷老师还把他的卷子作为反面教材,张贴出来。

曾国藩可以说是资质十分平庸,同时还有诸多性格上的缺陷。

比如,他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及:第一,静不下心,生活不规律。第二,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第三,做人虚伪,喜欢奉承别人。第四,便是好色,喜欢去看美人。

而这些毛病,我们都可在他的日记,家书中看到。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于这些性格缺陷作斗争。

他通过立下做圣人的志向,每日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日记中骂自己,“直不是人”,“真禽兽也”。

而后,他还把自己的日记交给他的朋友传看,以此来检查,督导自己。

正是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曾国藩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成为了晚清最重要的中兴之臣。

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我国,亦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借鉴曾国藩的事迹,在新的一年里,对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启发!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4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5

昨天在百家讲坛听南京大学副教授------郦波讲曾国藩的家训是耕读传家。据说曾国藩小时候也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无一日不读书的习惯。所以,他也让他的子孙也要读书。但他对每个孩子都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专业去读,没有强制。他的观点:一、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不象现在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曾国藩还说读书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过许多人见证的理论,所以要省去好多时间。一本书没读完,不读新的。二、关于修养:为人切忌一个“傲”字。他曾经说从他一生的经验来看。有两个败字,一是傲字,一是惰字。即非傲即惰。也就是说庸人败在懒字,才人败在傲字上。当时他对他的学生李鸿章就是这样教育的。当时李鸿章是很爱睡懒觉的,有一次当众教育李鸿章做人要诚实,不能因为怕迟到挨说就说谎。这样李鸿章很难堪,从此就没在睡懒觉,也就没再迟到。最后成为曾国藩最有出息的学生。所以自己也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了,即是平凡之人,又有 惰性,所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因为我本没有人家用功。三、关于人生始发点:最重要的是立志。曾国藩之所以让他的后人读书要读经典,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读经典可以让人立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至于迷茫,它可以给我们引路,免得走歪。现在有些孩子,读了读书提分处,基本的什么都不学。有的孩子的思想教育缺乏,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走上歪路。也是很可惜的。

曾国藩他本人是非常爱家的人,他曾把他的家起名为八本堂。八本是指:一,读书以训诂为本,二,诗文以声调为本,三,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四,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五,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七,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家是根本中的根本。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孩子要以孝悌为重。做为一代伟人,能把齐家看得那么重要,说明家真的是对每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可以包容最真实的自己。

曾国藩曾写过这几句话值得大家思考:

一、宦官之家,兴旺不过一代

二,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

三, 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

四,孝友之家,一般兴旺十代 、

原因何在?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6

曾国藩是中国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

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

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财政学》心得体会8篇

读《青春之歌》心得体会7篇

读安吉游戏心得体会7篇

读党史心得体会总结5篇

读烈士的心得体会5篇

读《感悟人生》心得体会8篇

读国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5篇

读精益管理心得体会推荐5篇

读国防法心得体会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763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