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思想汇报

第7天读后感5篇

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继续阅读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价值的思考和鉴赏,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第7天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第7天读后感5篇

第7天读后感篇1

自从我读了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的主人翁就一直在我的眼前闪烁,她激励着我……

海伦·凯勒刚出生19个月,因病双目失明,不久又影响了听觉。从此她就在漫漫黑暗的长夜与无声的世界中度过。长期的盲人生活,使她倍感眼睛明亮的宝贵。她不能像平常人一样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不能欣赏到这个美丽而充满乐趣的世界,只能用自己那双娇嫩的手触摸到遗憾和无奈。但她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有毅力,像在暴风雪中顽强生长的小草,能洞察别人的内心世界,而我们这些拥有明亮眼睛的人们却总是对这视而不见,所以耳明眼亮的人,看到的东西是很少的。

海伦·凯勒曾说:“只有聋人才会珍惜听力,只有盲人才能体会到看见事物的巨大幸福。”如果通过三天,你就要变成盲人了,那么你也许会特别的珍惜自己的视力,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再过三天,你要死了,那么你又会做出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呢!

老师常说:“抓紧时间,好好利用你们的生命吧!”但我不以为然。因为谁都知道自己某一天一定会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我们通常把那天想得太遥远了。当我们身强体健时通常是无法想像残废的。这样做,其时是我们看轻了生命的价值,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直到死去的那一刻才明白了,但却已经晚了。

海伦·凯勒她那种永不言败、执着奋进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让我们像盲人珍惜视力一样珍惜我们的生命吧!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7天读后感篇2

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也是顽强的,有时生命总会给你无数无数的惊喜,以至于你认为拥有奇迹。

我读多很多文章,但给我感触最深得要属《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这个仿佛从出生就注定被上帝遗忘的小可怜,她无法用眼睛去感受最真实的美,甚至无法用人的第二双眼睛——耳朵去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但,最惊人的是,她就是凭着自己的触觉,学会了说话,实现了生命的奇迹!

成为一个作家已经很难了,然而海伦凯勒,这个看不见听不见的女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她所付出的努力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海伦凯勒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又或者她并不是真的看不见听不见,这本书也只是凭想象写出来的东西?但,一切都摆在眼前,海伦凯勒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东西,她吃了别人无法接受的苦。

比起海伦凯勒,我突然觉得世上的事情仿佛并不能与海伦凯勒所面对的困难相比,她能做到,我们有着如此好的条件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坚持下去也许的确不能代表着成功,但是我敢肯定如果不坚持就一定是失败。如果海伦凯勒不努力,那么她一辈子也就只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她努力了,她让世上人对她感到敬佩,她让所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

努力吧,只有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努力了,便会像海伦凯勒那样,出现生命的奇迹!

第7天读后感篇3

在这个愉快的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她用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谁?她就是海伦·凯勒(以下简称为海伦),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

海伦因从小得了重病,没有及时医治,导致她成了一个无光、无声、无语的弱女子,但她仍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这是因为她有一颗不屈不饶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去拥抱世界……

大家想想,连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都可以创造奇迹,而我们五官四肢齐全的人却……我们竟然连一个超残人(多处残疾的残疾人)都比不过!那是因为她虽然是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但她却有着超过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达自己对求知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热爱。健康的心理是人类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有健康身体而没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纵然是身体残疾也不会抱怨命运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怜悯,他们会凭着自我坚强的毅力到达理想的彼岸。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无论你面对着多大的挑战,你都应该以健康的心态勇敢的去面对,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这本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第7天读后感篇4

偶然捧起一本《四月天》,静坐在林徽因的诗意里,我的思想随书中风景徐徐前行,去漫溯到那更深远的书境,寻觅着这最美人间四月天。

我徜徉于延宕的乡村小道上,在这薄雾的朦胧里,晨雾中的村庄格外静穆,兰花似烟的香味,水草幽幽的清香拂着我贪婪的鼻翼,我辨不清前行的道路。路上也没有行色匆匆的过客指引我,正如我赏书时的迷惘,眼前有的,并不是如我所想象的,没有倚红绕翠应有的春花秋月,只有“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就像是习习寒风从历史深处漫溯而来,几分寒意,几分苍凉,如烟似雾,浅浅淡淡,“月迷津渡,雾失楼台”,志摩那瘦削的身影在蹑履前行,如此朦胧,如此缥渺,我想那肯定不是人间四月天。

我彳亍着前行,继续寻找着这人间四月天。

旭日与白云相依相随,这里笼罩在一片绿意葱笼里,我把自己融入自然中,让我感觉行走在一幅山水画里,赏湖水苍茫,嗅绿意芬芳,听簌声微微,这一切漫润着我的心灵,没有了志摩的孤独,没有了小曼的呓语,徽因的倾情更让我涕泗,这是我要寻找的书中风景吗?可是这里的一切让我有一丝落寞,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想,那应该不是人间四月天。

我跋涉在漫漫书途中,夜阑人静里,宁谧的天空没有一载星辉,只有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温柔似水,宛若一弯清泉中浮动的白莲。我看到了窗棂之外,“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山峦。”可那是人间四月天么?

携一缕书墨馨香,我来到一片旷野,小路上散落着一层层细薄的稻草,一旁枯树枝茎上留了一点苍翠,我看到不远处有几个模模糊糊的身影,那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休息,还有西梆子的声调。”此时,志摩的潇洒多情不见了,小曼的醋浓情意不在了,徽因的意缠情绵不再了。而我所看到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家老少,齐乐融融,村庄和美,他们共赏着落日余晖,良辰美景,这里没有嘈杂纷乱,此时此景,我已经等待很久了,我想,这应是人间四月天,这才是书中风景。

我知道,只有投入心灵,才能闻到生命的醇香,只有付出真心,才能悟得真情。

读书的过程,好比是一个不断寻觅,不断发现,不断探知,不断追求的过程,我想,人间四月天从不是指那些充满颜色的风景,而是我们从清澄的视角看待事物,去发现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本质,感悟书外的情感世界,我想,那就是人间四月天。

书里的风景更迭变换,蕴含的道理也深不可测,而最重要的,从不是结果如何,而是,你是否享受这个过程?你是否找到了意义所在?你又是否领悟了“书之真性情”?

第7天读后感篇5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之后,两人又同游梁宋等地。此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的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这一首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诗人李白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于“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比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思政第一课观后感通用5篇

灯塔第二十讲观后感5篇

第子规观后感800字最新5篇

天行者演讲稿7篇

假期的一天作文7篇

我与书的一天作文7篇

雷经天思想汇报精选7篇

大班识字天的教案5篇

军训12天心得体会5篇

骆驼祥子第20读后感参考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958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