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工作计划可以为员工提供反馈和评估的依据,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一份实用的工作计划是可以让我们的工作事倍功半的,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篇1
一、教学计划的描述:
这学期继续用pep 《必修二》,共三章,分别是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同时,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基础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了解物理学对科学进步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和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了解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思路,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能够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问题。
2、流程和方法:
(1)学习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通过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4)质疑、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求,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具有坚持真理、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相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3)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与他人交流自己意见的愿望,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有团队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平抛运动》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单元第一节:描述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征。
第二节和第三节:讲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合成与分解,并利用这种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单元一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了匀速圆周运动和离心现象的实例。
第一单元第七节: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知识;
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四、五节:学习天体运动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六节:学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谈工作和权力;
第四、五、六、七节:讲动能和动能定理,引力势能;
第8、9、10节:谈机械能量守恒定律
首先,概念的介绍和解释一定要清晰。所以要反复强调重点内容,用更多的例子介绍理解重要概念,结合情境进行教学。其次,把握进度,不要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要符合学生实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一的例子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对于改善问题,因为主要面对的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所以可以以方法为主指导,而一般的习题一定要考虑大多数普通学生,结合起来。
2、及时反馈
课内课后都有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要及时进行反馈练习,主要是课后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同学要和他们沟通,了解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经常交流。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注意课本。练习:直接在课本上做笔记,课后对习题给出完整答案,作为好的学习材料补充课本。
4、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确保这些学生掌握了自己应该懂的基础知识,一发现问题就帮他们解决。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预防措施,适当放慢速度,让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螺旋上升。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我把每一节课教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物理保持兴趣。我们应该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6、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培养学生兴趣,从兴趣入手;
(2)指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篇2
一、精讲
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这也是课改的要求。
教学时应注意:
1、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
2、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
3、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
4、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5、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物理表达式应该相同。
6、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
二、精练
本学期的习题肯定不少,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习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回家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
及时的反馈是在高一物理教学计划中要求老师建立完整的反馈机制。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对于学习最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是在高一物理教学计划中体现老师全面教学的一个方面。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在制定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时师生关系是计划实施的灵魂元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余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训,与学生搞好关系决不是与一部分学生亲密无间,而是要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在高一物理教学计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主动式互动教学,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一过程,而是学生主动获得学习经历的过程,教师以一个交流者(甚至不是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以话题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出结论。甚至可以像说相声一样,与一名或多名学生在讲台前探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但是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的考虑从正确地思路出发,不然时间有限,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信息技术是工具,是平台。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信息获得途径。多媒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通过视听,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即时的反映出来,一些重要的板书、表格和图片、例题很方便的就可以在教室里面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又可以把实验演示的活灵活现,物理模型也可以通过课件分析的透彻有余。但是多媒体设备我认为不是用来投影简单的上课讲稿的。所以我上课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来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媒体资料。
以上仅是制定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的部分内容,要制定全面的物理教学计划要涉猎广泛的内容,从多视角制定全面的计划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实施高一物理教学计划,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篇3
一、关于教学计划的说明:
本学期继续使用教科版《必修二》,共五章,分别为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和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标: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能量的观点和守恒的观点来处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抛体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
第二单元第三节、第四节,讲述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
第二单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三单元第四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
第四章《机械能》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功和功率。
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第三单元第六、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只有一个单元,即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四、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
周次日期
12.21—2.27曲线运动及习题课
22.28—3.06运动的合成及分解、平抛运动
33.07—3.13平抛运动及习题课
43.14—3.20第一章测试及讲解
53.21—3.27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63.28—4.03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及习题课
74.04—4.10圆周运动部分练习及单元测试
84.11—4.17天体运动及万有引力定律
94.18—4.2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及习题课期中复习
104.25—5.01期中考试
115.02—5.08功、功率及习题课
125.09—5.15势能、动能、动能定理
135.16—5.22动能定理习题课
145.23—5.29机械能守恒定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55.30—6.05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66.06—6.12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176.13—6.19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电势差及习题课
186.20—6.2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容器和电容
196.27—7.03静电的利用及危害及静电场单元检测
207.04—7.09期末复习及期末考试
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习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习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运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达到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具体教学做法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2、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实。
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学生,具体做法是:
(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
(3)对学生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要求学生答题必须严谨、规范和完善,为此,我们在平时讲解习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规范,表述完整,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注重答题的要点和文字叙述的规范,专业术语和字符的准确。
同时,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学会用示意图建立起思维的平台;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谨慎操作的习惯;告诫学生在考试时思维的执着程度要适度,即既不要“打水漂”,又不要“吊死在半路上”,解题做到“一快、二准、三规范”。每次考试后,将评分标准及答案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们熟悉,以便提高学生高考答题的质量。
5、重视复习,温故知新
学习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每章后的物理复习更是如此。复习过的内容要多次见面,学生才记忆得牢固、理解得准确、运用得自如。
六、新课教学时间及授课按排:
1、(1套单元测试卷)了解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2课时
2、第一章、力(共9课时)
第一节、绪论 1课时
第二节、力,重力。 1课时
第三节、弹力 1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 1课时
第五节、力的合成 1课时
第六节、力的分解 1课时
第七节、补充受力分析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3、第四章、物体的平衡(共7课时)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课时
第二节、平衡
条件的应用 1课时
第三节、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思想 1课时
第四节、补充多个物体平衡的实例
(隔离法、整体法)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4、第二章、直线运动(共14课时)
第一节、机械运动、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 1课时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 1课时
第三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1课时
第四节、加速度 1课时
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公式 1课时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1课时
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及应用 1课时
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二级结论的推导 2课时
第九节、自由落体运动 1课时
第十节、补充竖直上抛运动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期中考试
5、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共1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课时
第二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课时
第三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课时
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节、超重与失重 1课时
第六节、力学单位制、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连接体问题)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6、第五章、曲线运动(共11课时)
第一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课时
第三节、平抛运动及规律的应用 2课时
第四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课时
第五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计算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7、期末考试复习 6课时。
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篇5
一、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3课时(未计入可安排的选修课一课时)计算,共51课时。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
第一章 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 6课时
第二章 直线运动 9课时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6课时
第四章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6课时
期复习与练习
第五章 物体的平衡 4课时
第六章圆周运动 6课时
第七章 万有引力 6课时
第八章 功 动能定理 5课时
学生实验 7课时
期末复习与练习
二、几点说明:
1.建议期中练习前教学进度控制到第四章结束。
2.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会考要求与高考要求的关系,高一学生的文理倾向并不形成,因此不要过早的向高考要求靠拢;第二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关系,特别注意九、十两个月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适当,这套教科书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希望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第三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讲练习题的关系,切忌以讲练习题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3.对于学生实验,教材中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作用放在了实验的起始位置,请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内容与进度,注意从一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习惯。
三、主要教研活动
本年级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对新大纲的学习和落实,特别是最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刚开始在高中任教的教师更要加强研究。全体的教材教法分析与介绍,一般每月一次,对新高一教师则准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经验介绍、研究课等。具体活动安排见每月的《进修活动日程安排表》。
总结:以上就是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物理网小编高一新课程物理教学计划能帮助到老师和同学们系统的学习物理,使物理的的学习更加轻松!
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根据必修模块Ⅰ的知识属于力学部分的内容,知识难点多,而本学期课时较紧,学生功课又较多等实际情况,高一物理教学目标总体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而不强调挖掘知识难度,符合会考必修要求。
二、教学计划
本学期高一物理每周安排2课时,完成必修模块Ⅰ教学任务。另各校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设如物理学史、生活中的物理学等校本课程。
三、知识内容及说明
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内容
说明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化模型,通过具体事例弄懂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知道参考系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必须选择同一物体作参考系才有意义。用物理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1课时)
2、时间和位移
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能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能用直线坐标系表示位置和转移;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和路程是标量;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会用直线运动的位置坐标计算位移。(1课时)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理解平均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理解瞬时的意义,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1课时)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和构造,理解纸带中的点所表示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位移);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出瞬时速度;明确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一时间图象,获得相关信息。(1课时)
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公式、定义、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知道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及其区别;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2课时)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知识内容
说明
6、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了解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器材及操作;会运用列表法、图象法(描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小车运动的特点。
理解速度-时间图象(2课时)
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直接读出某一时刻的速度,也可求出位移;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会应用速度公式对简单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及其物理意义,掌握由速度-时间图象判断物体运动性质、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及求解加速度的方法;明确速度-时间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2课时)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意义;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x= v0+ at2,v0-v =2ax.(1课时)
9、自由落体运动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及其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2课时)
10、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需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1课时)
三、相互作用
知识内容
说明
1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力、力的作用范围、数量级等知识;能从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矢量性、作用效果四个方面深刻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能在具体问题中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知道重力是因为地球吸引而产生的;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
掌握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确定质量均匀分布且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的位置(1课时)
12、弹力
了解弹力是接触力,弹力的本质是电磁力;物体形变的概念和形变种类及特点;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弹簧劲度系数的物理意义、单位(2课时)
13、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的确定;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由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知道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会确定其方向;会用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决定;知道滚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2课时)
14、力的合成
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理解共点力的概念;掌握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1课时)
15、力的分解
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用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计算分力(1课时)
四、牛顿运动定律
知识内容
说明
16、牛顿第一定律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1课时)
17、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了解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课时)
18、牛顿第二定律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2课时)
19、力学单位制
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1课时)
20、牛顿第三定律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1课时)
2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2课时)
22、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2课时)
高一物理学期工作计划篇7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位移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