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有利于课堂发展的教案,就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大家务必要注意与时俱进,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空气的沉与浮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空气的沉与浮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2、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和生活联想,发展其观察力、探究力、说明性语言讲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幼儿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的作用。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重难点】
幼儿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幼儿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的作用。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幼儿仅仅了解空气的存在,但不能全面了解空气的特点,也不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更不能够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物体材料准备:幼儿每人提前收集一袋空气、餐巾纸、一盆水、一个大的透明的缸、10个玻璃杯、10个塑料杯、10支蜡烛,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同时了解空气的无处不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所以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激发幼儿探究空气特点的欲望。
1、教师提问,幼儿交流分享。
师:我们小朋友每人收集了一袋空气,请问大家是从哪里收集的空气?
师:除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那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
教师出示玻璃杯:杯子里有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空气随处可以收集到。
2、教师操作“杯子倒扣水中”实验,幼儿观察。
教师操作:将干干的餐巾纸塞入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着压入水下,一会儿取出来,问“看看餐巾纸有什么现象?”
师幼讨论:杯中的餐巾纸依然是干干的?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教师小结:空气不仅存在于我们随处可以收集到的地方,也藏在杯子里。
3、全体幼儿操作“粉笔放入水中”实验。
师: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杯子里藏着空气,哪里还藏着空气呢?
全体幼儿操作实验。
师幼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粉笔里也藏着空气。
师:大家想一想,空气还会藏在哪里?
师:空气在我们周围,在杯子、粉笔、衣服、鞋子里,还有田野
里、天空中。许多地方都有空气,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空气的存在。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教师通过活动前引导幼儿随处收集空气并表述出其收集来源的环节,让幼儿直接体验并感受“空气无处不在”,活动设计即巧妙又富有说服力。同时,教师在进行第一个“杯子倒扣水中”实验时,鉴于幼儿的操作经验不足便为其进行直接的示范与演示,这不仅保证且规范了实验的准确性,也为幼儿接下来的亲身实验做好指导与铺垫。)
二、观察、交流、讨论,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师:空气无处不在,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请看看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图标
教师小结:原来空气不仅无处不在,空气还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教师在引导幼儿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时针对幼儿表述经验不足的实际,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充分调动幼儿感知觉,以此帮助幼儿理解与表达,这也体现了教师别具匠心的引导方式,最大限度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同时,图标的出示更加深了幼儿对于空气特点的了解与认知。)
三、互动游戏和实验操作,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全面了解空气的用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此环节中运用互动游戏、实验操作,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培养幼儿初步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1、“屏息10秒”互动游戏。
互动游戏:师幼一起闭紧嘴,捏住鼻子,屏住呼吸10秒。
师:大家刚才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总结得出结论:人需要空气,没有空气,人会窒息而死。
出示图片提示
师:除了人类需要空气,谁还还需要空气?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师幼分别操作“燃烧需要空气”的实验。
师:还有一种特殊的事物需要空气,大家想不想知道?
教师操作实验,幼儿观察。
师:蜡烛为什么慢慢熄灭呢?用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熄灭了。所以说明了谁还需要空气?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空气。
幼儿分组做实验,观察火焰的变化。
师: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能使蜡烛熄灭,那如果我们家做饭时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可以将安全小知识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年龄太小,很危险,所以不能自己独立操作。
(教师利用互动游戏,使幼儿真实体验到了空气对人类的用途,接着引导和追问的方法,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动物和植物也需要空气。教师还运用具体形象的图标来表示火焰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最后教师还借用实验来引导幼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生活迁移
师:刚才提到空气对于人类如此重要,可是请看图片,由于个别人们垃圾乱堆乱放、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尾气和工厂有害气体排放,使我们的空气被污染,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幼儿交流讨论想法。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本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幼儿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激发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真正实现了科学活动“学以致用”引导其利用科学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活动延伸】
1、幼儿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到户外收集空气,放飞“风筝”。
2、将衣服、气球、杯子、蜡烛、毛巾等更多的材料投放在区域中,幼儿可以自主操作,进一步观察、探究空气的秘密。
3、发放调查表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解空气的秘密。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空气的沉与浮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空气的沉与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 灾火事例 ┃ —,方法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空气的沉与浮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 1 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 1 个,面巾纸、气球、充气用具两个。
四、教学过程
1、播放“猪猪侠”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猪猪侠为我们送来了包裹,并设计了 3 个“小关卡”,小朋友一起闯关。
2、打开包裹观察包裹里有什么物品,出示透明玻璃杯,探索玻璃杯里真的有空气吗。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
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中的纸也被水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求答案。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幼儿闯第一关,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幼儿闯第二关,请两名幼儿幼儿为气球充气。观察一大一小的气球,讨论发现气球充气越多,气球越大;气球充气越少,气球越小。
(4)幼儿闯第三关,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幼儿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探索发现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蜡烛熄灭。
(5)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 (皮球、游泳圈、轮胎等等。
4、幼儿闯第四关,双手捂住口鼻,坚持 10 秒钟后松开手,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生活中是离不开空气的。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5、幼儿讨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为想出好办法的幼儿颁发“环保小卫士”勋章。
四、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
课后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有空气,水就不会进入到玻璃杯里,纸巾就会不会湿,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水压入杯中纸巾就会湿。同时我在这课设计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闯关卡--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空气的沉与浮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充气皮球一只、瘪皮球一只、气球、塑料袋若干。
2.玻璃杯、蜡烛、透明塑料杯、粉笔头、吸管。
3.装有水的玻璃盆、充气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为瘪皮球充气。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寻找空气,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1)气球放气,让幼儿观察,看一看,能看到空气吗?
(2)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能闻见空气吗?
(3)让幼儿用手抓一抓,能抓住空气吗?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
(2)分组实验:用吸管往杯子里吹气;在水中捏充气玩具;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往透明塑料杯中扔粉笔头;摇晃装有水的塑料瓶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轮胎、游泳圈、热气球等)
4.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空气是宝贵的,树立环保意识。
(1)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感受片刻。
(2)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