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重视实际案例,以增强教学实用性,教案的设计应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展进行调整,确保每节课的内容充实,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思故乡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思故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许多有特色的水果,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有香蕉、椰子,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特色水果吗?(金柑、杨梅、桑果)其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江南奇珍、百果之王,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梅,板书)
2、你们喜欢杨梅吗?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
3、杨梅色鲜、味美,难怪有这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其中有一位北仑籍的作家,名字叫王鲁彦,他也和我们一样喜爱北仑的杨梅,还特地写了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把课题补充完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想一想课题中哪个字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感情?(爱字带点)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小小的杨梅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作者如此喜爱呢?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41页。轻轻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通顺,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
2、反馈交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与大家一起分享。(随机指正生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升华主题
1、过渡:通过第一遍的朗读,我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并且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能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用笔划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体会。(学生自读感悟)
2、反馈交流:
思故乡教案篇2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二、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文字投影或小黑板、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二、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字词交流,认识字词,理解词义。
四、再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故乡的杨梅的? (从树和果两方面写杨梅;从形、色、味三方面写杨梅果。)
五、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背诵: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课文练习4的词语。
2、下节课带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感情朗读和背诵4-6自然段;具体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江南细雨如丝的季节里,一棵棵杨梅树快活地舒枝展叶,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就挂满了杨梅,那么,杨梅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它的味道又如何呢?
一、自读4-6自然段,分组讨论学习。
(一) 自读课文4-6自然段。 说说你最喜欢杨梅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学生自读,教师巡回倾听、反馈)
(二)分组自学讨论4-6自然段。
1、 分组:按学生意愿分成"形状、颜色、味道"三个小组(教师放置座牌)。
2、自学讨论交流:
三个参考问题:
自读思考,然后讨论:
1、你研究的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标出重点词,板书)
2、 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可批注)
3、 请你试着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要求:
①自读思考;
②组内讨论交流;
③学习其它小组的内容。
二、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引导读背。
(一)这段话具体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汇报时可以结合板书。 (评比:贴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颜色: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二)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 (评比:贴杨梅果) 形状:先写圆,再写大小,最后写刺,写大小时和桂圆作了比较。又写了刺的生长变化;最后写了作者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 颜色:先写了颜色的变化,再讲了变黑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汁水的颜色。(重点指导,引导朗读。) 味道:先写了味道的变化,再以自己小时侯的事情说明杨梅甜津津中仍带酸味,让人读来真实、自然。
(三)引导质疑: 三个小组根据自己重点自学讨论的情况做了汇报,到这儿,对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四)整体读文,体会感情。 把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齐读) 这几段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喜爱杨梅,热爱故乡)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六)总结作者观察、写作事物的方法。 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呢?
①作者有热爱家乡,喜欢杨梅的感情。
②观察细致,抓住了特点:摸、尝;静止状态;生长变化。
③写作有顺序,有方法:作比较、抓变化、举实例、讲原因、写感觉。
四、练说: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展示、观察自己带的水果。 自由练说,注意观察仔细,说得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抽生上台介绍,点评。
五、作业。
根据练说进行课后练笔,在教室作文展示栏展示。
思故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大海啊故乡》,表现对大海、母亲、故乡的真挚情感。
2、欣赏关于大海的多种艺术作品,了解优秀的作曲家、诗人,感受他们作品中对大海的艺术形象,体验作品蕴含的真实情愫,并能用优美的声音歌唱大海。
教学重点:
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深情演绎歌曲
教学难点:
1、典型的节奏型
2、能用不同的情绪、唱法分层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生:是海浪声。
师:是啊,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但是海上还有一些战士,他们在海上航行,保卫我们的祖国,对海军来说,大海就是故乡的声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海,学习《大海啊故乡》这首歌。
二、初听歌曲《大海啊故乡》(播放音乐)
1、仔细聆听,听完说说这首歌曲情绪如何?速度是怎样的?
(速度稍慢、深情舒缓地)
2、你能告诉老师这是几拍子的歌曲吗? (三拍子)
介绍三拍子:三拍子通常给人以抒情、荡漾的感觉,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这
是一首深情荡漾的歌曲,你们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词深情地朗诵一遍,好吗?
3、请同学用深情的、起伏荡漾地声音朗读歌词。
师:从你们的眼神中读到了深情、从你们的朗诵声中听到了游子的心声,请同学们把感情投入到歌声中去,让我们来学唱歌曲。
三、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歌谱
找出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重点加以训练。(课件出示节奏)
2、用wu模仿海风声进行模唱,提示学生注意二分音符和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与唱法。
3、填词纠正
4、这首歌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故乡的高潮部分在哪里?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师: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相比较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
(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
师:后半部分演唱力度与情绪应该相应的.有些什么变化呢?
(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
5、完整的演唱歌曲。
6、艺术处理
共有六个乐句,前两个乐句质朴、深情、亲切、如叙家常,属叙事性,低
吟轻叹,后两个乐句情意深长,感情稍饱满、有起伏感。重复的后两个乐句感
情饱满、情绪激动、有种呼唤的感觉。
7、分组比赛
男女生分组比赛,对比一下音色的变化及演唱效果,并略作评价。(可让学
生互评)
8、视谱练习
先学词后学谱,学生先视唱后老师教唱两遍,再弹琴让学生随琴唱。
9、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视屏
四、歌曲及作者简介 (出示多媒体课件)
五、拓展与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大海啊故乡》,那么关于大海的作品你能举一举例
子吗?
(生答:高尔基的海﹑普希金的海上日出等)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总结 举例:带海的歌曲如《大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深深的海洋》、《渔光曲》、《大海摇篮》、《海鸥》、《海的魅力》、《赶海的小姑娘》等。带海的乐曲如《大海》、(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蓝色的爱》。
带海的文学作品如《海的女儿》、《老人与海》、《大海的歌》、《海洋里有什么》、《蓝色的诱惑》、《奇迹的海》、《至东海》、《东海》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更多的大海作品。]
2.创编舞蹈《大海啊,故乡》
好,让我们用优美﹑连贯的声音再次唱响《大海啊,故乡》
3. 多媒体播放 学生虽多媒体音乐巩固唱一遍《大海啊,故乡》,在音乐声中结束。
五、师总结:
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赞美大海宽阔的胸襟吧!
六、下课礼式 学生在《大海啊,故乡》的音乐声中和老师说再见。
思故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前交流。
你去过大海吗?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
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通过课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海。
三、创设情境,感受大海。
(一)咆哮的大海
仔细听:(神秘)图片、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大海在咆哮
1.它是用怎样的力度表现的?
这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音乐的语言来描述!
——师示范(师肢体语言表现,出示强弱弱的规律)
x. | x. |
哗 哗 哗 哗 哗 哗
2.起立,我们来模仿一下。
(二)浪花的歌唱
交流:大海有美丽、宁静的时候,这时海面上的朵朵浪花依偎在大海妈妈怀里会唱响欢乐的歌。
——师唱;(强调附点音符的唱法)
出示: 5 6 5. 3|5 6 5 —|
啦啦啦 啦 啦啦 啦
——请你也来唱一唱
这样欢乐的歌声是用什么音符来表现的?
——出示附点音符,
——有这个音符的地方要唱得长些。表现出朵朵浪花荡漾开来,延伸进了大海妈妈怀抱的感觉。
——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这种感觉。
——再唱
四、新歌学习,唱响大海。
揭题:《大海啊故乡》
导:壮阔、美丽的大海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无限依恋,无比热爱。所以人们赞美它,歌唱它。今天老师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跟大家分享,听!
(一)欣赏范唱。
1.第一遍欣赏,了解歌曲。
要求:边听边看歌词内容。
——揭题:老师最喜欢的'这首歌是(齐读:《大海啊故乡》)
师:作者为什么把大海叫做故乡?你能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吗?
——交流,歌曲的情绪如何?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大家可以轻声跟着哼唱,同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2.第二遍欣赏轻声哼唱,试着划分歌曲的段落。
交流:可分两个乐段。
出示段落标记:a b
(一般来说相同和相似旋律可归为同一乐段。)
(二)分段学习。
我们先来学习a段(出示)
1.a段学习
请你用lü轻声跟老师的琴声哼唱。
1)跟琴声用lü哼唱。
2)这段旋律中也多次出现了什么音符?——出示附点音符
3)再次哼唱旋律,唱足附点音符的时值。
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把a段歌词朗读一遍。
4)请生朗读歌词。
——评价,你觉得他的朗读能表达大海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吗?
老师觉得我们的声音如果再甜美、亲切一些就更能表达大海是故乡的情感,让我们用这种声音来唱一唱吧。
5)演唱歌词,发现问题纠正。
6)再唱a段。
从同学们的歌声中我已感受到了那种真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b段。
2.b段学习
1)跟琴声用lü哼唱,熟悉旋律。
通过刚才的哼唱,同学们觉得b段与a段相比,它的音区位置是高还是低?
交流,音区的位置;
让我们齐读b段歌词,感受歌词中的情感怎样变化的?
3)齐读歌词。
——交流:歌词表达的情感:依恋、热爱。
歌曲情感的表达取决于歌词情感的表达,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再读歌词。
带着这样的情感让我们唱一唱歌词。
5)唱歌词。
学完了歌曲的两个乐段,让我们有感情地完整的演唱歌词。
(三)跟琴完整演唱歌词,唱出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五、歌曲处理,情感升华。
(一)力度处理。
1.大家在演唱时,有没有发现b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能不能去掉?
这是为什么呢?——交流
2.这里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不一样的情感在力度上可以怎么表现呢?
——力度
第一次演唱时声音强一些,我们用mf来表现;第二次演唱时声音更强一些,我们用f来表现。
就让我们用不同的力度来感受这段的情绪吧!
3、用不同的力度演唱b段歌词。
前面我们分析歌曲时提到a段是叙述的语气,我们可以用什么力度来表现呢?
出示mp
3.用不同的力度跟音乐演唱歌曲。
(二)乐句处理。
1、长音处理。
大 家听 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正确的?(正确的先唱,老师强调长音的唱法)
——交流
——第二种错在哪儿?
它忽视了长音,我们来正确地唱一唱第一句。
歌曲还有哪里有长音?找一找。
我们唱的时候可不能犯第二种唱法的错误哦!(课件中显示长音)
2.换气处理。
要想唱好这些长音,我们可以运用腰部力量有气息的演唱,同时还要统一好乐句的换气。
——出示换气记号
我们两小节换一口气,唱时吸气要深一些。
师范唱第一句,加上手势。
下面我们再把歌曲连起来唱一唱,注意长音、注意换气。
3.再唱歌词。
(三)巩固演唱。
刚才我们是一起唱这首歌的,这种演唱形式叫齐唱,除了齐唱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演唱?
——交流:领唱、齐唱
——这首歌曲哪一乐段适合领唱?
哪些同学愿意来领唱?
(唱两遍,请不同的学生领唱)(课件音乐)
要求:演唱时让我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左右轻轻摆动自己的身体。(师提醒摆动)
六、课堂延伸,拓宽视野。
?大海啊故乡》是 王立平 先生为电影《大海在召唤》专门谱写音乐。
(一)作者简介。
王立平——我国当代著名词曲作家,生于1941年,吉林长春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代表作品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故事片音乐《红楼梦》、《少林寺》、《潜海姑娘》、等。
(二)影片简介。
电影 《大海在召唤》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远洋轮海员的电影,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代水手的不同生活经历。重点叙述了一位经过战争洗礼过的陈海威船长,一次带领“上海号”海轮执行任务时,在沙鱼岛附近遭遇了海上强大的风暴,海轮的机器发生了故障,这时又收到航行灯塔上的求教信号,一边是等待抢救的一生坚守在航行指挥灯塔上病重的外国老灯塔员,一边是急需维修的机器故障。
让我们来欣赏影片中的部分片断,感受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三)欣赏视频:朱明瑛演唱的《大海啊故乡》
(四)再唱歌曲,感受“爱”字,升华主题。
师: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影片中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会被感动。 王立平 先生曾深情地说过,歌曲《大海啊故乡》的主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爱童年、爱母亲、爱家乡、爱大海、爱祖国……
我们的生活就因为充满了这些爱而充满希望、无限美好。
(五)情感体验:再一次演唱歌曲。
最后,让我们深情的唱响《大海啊故乡》,再一次感受这个“爱”字吧!
思故乡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樹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练习2。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家乡的特产。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
二﹑检查预习:
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
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
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
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播放录相)我们打开书。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三﹑细读体会。加深感受。
1﹑故乡的杨梅树是什幺样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你自己读读这一段。划出描写杨梅树的词语。想想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幺?
3﹑你还有什幺不懂的?
4﹑资料补充理解。
5﹑理解后再读。
自读课文4-6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杨梅果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深入学习。自学讨论4-6自然段。小组选择学习内容:按小组成员的意愿。
自学讨论交流:(自愿选择学习内容)三个参考问题:
1﹑你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写了杨梅果的什幺?(标出重点词)
2﹑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写出来的?(可批注)
3﹑请你试着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1﹑这段话具体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眷小刺。
颜色: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
引导质疑:我们根据自己自学的内容做了汇报。到这儿。对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吗?
四﹑精读悟情。积累语言。
多么惹人喜爱的杨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读。并背一背。
五﹑总结课文。练说一种水果: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是喜欢杨梅树。还是喜欢杨梅果?为什么?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你带的是什么水果。你最喜欢它的哪一方面?
自由练说:从一方面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要求要说得較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六﹑拓展练习:
根据练说进行课后练笔。在教室作文展示栏展示。
思故乡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请将具体的句子画出来。
2.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运用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
(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可以ppt投影)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词语意义见附表)。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抽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在此基础上理顺文章的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简要分析“我”回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师:“我”为什么回故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请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
生:①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③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明确:“我”回故乡的心情是很悲凉的。
过度——师:“我”的心情如此悲凉,那么故乡的乡亲父老给了我安慰吗?
3.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
师生:找出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a.闰土:
少年闰土: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②闰土:忙月的儿子。
③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④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⑤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⑦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⑧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⑨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师、生:少年闰土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勇敢伶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年闰土: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②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老爷!……”
④“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⑤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⑥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师、生: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煎熬。(具体的分析放在第二课时)
b.杨二嫂。
以前的杨二嫂: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现在的杨二嫂: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②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③“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④迅哥儿,你阔了…
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⑤你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什么都瞒不过我。”
⑥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⑦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师、生:以前的杨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揽生意。现在的杨二嫂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自私势利、刻薄放肆……
反思:学生可能会忽略“我”,要提示学生注意把握。
c、故乡的其他人:
①“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故乡的这些人形形色色,他们来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东西上,那一扫而空的不仅仅是屋里的东西,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故土亲情的淡漠让“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业布置:
1.完成图表题(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对比图)
2.思考:造成故乡的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通过分析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促使人物性格的发生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二、通过检查、讲解作业完成图表分析。
1.投影图表。
师:结合学生作业分析图表(用ppt投影)。
图一:闰土的变化
人物
项目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穿戴
脸色
手
身材
眼睛
语??
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动作
活泼刚健,干脆利落
与“我”的关系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性格特点
变化原因
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
图二:杨二嫂的变化
人物
项目
以前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
语??
动作
性格特点
“我”的评价
变化原因
2.分析人物。
a、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①外貌:少年闰土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惘。
②动作、神态:
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中年闰土:欢喜——凄凉——恭敬、断断续续;迟钝麻木,痛苦难言。
③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
分析词语:欢喜、凄凉、老爷、厚障壁、高墙。(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让他感到尴尬难堪,所以凄凉;喊老爷是因为他已经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厚障壁、高墙都是比喻我和故乡之间的隔膜,前者是因为封建等级思想,后者主要是因为生活窘迫。)
④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b、杨二嫂
①人物:放肆、泼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②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乡城镇小市民在生活重压下的可鄙变化;同时,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诬陷,以此作为拿狗气杀的借口)。
c、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
①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二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②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二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旧时代中国的黑暗社会里生活、挣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d、人物关系的对比
①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朋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而现在时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口外去”了。
②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a.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反映出宏儿和水生的深厚友情。并用宏儿、水生的友情和“我”与闰土的隔膜的对比,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渴望与憧憬。
b.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仍回到现实“我”和闰土式的隔阂?“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因此,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了故乡的景象,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
思故乡教案篇7
一、创设情境
1、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
2、请你分别模仿海鸥、海风、海浪的声音。选择你喜欢的声音,我们一起创设出海边的气氛。
3、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看。
4、大海是这样美丽,请你来汇报你查找到的关于大海的资料吧!
5、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谁能说一说大海的物产有哪些呢?
6、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听这首歌《大海啊,故乡》
二、新课教学
1、初听这首歌曲,请你的身体随着音乐做动作。
2、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3、复听歌曲,你对哪句歌印象最深,用你喜欢的声音哼唱出来。
4、把你哼唱的歌曲用手中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
5、感受这首歌曲的拍子,并随着节拍用打击乐器伴奏。
6、再听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
三、编创与活动
1、分两组,排练节目,要求有唱歌、跳舞、打击乐器和器乐演奏的同学。组长负责分配每个人的职责。
2、两组同学排练的'节目进行汇报表演。
3、 评价一下哪一组同学表演的更好,为什么?
4、老师今天还带来几首歌曲,听一听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似之处。
5、听《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枉凝眉》《葬花吟》,介绍歌曲作者王立平。
6、合唱歌曲《牧羊曲》,加入武术动作。
四、课堂总结
王立平爷爷写了这么多动听的歌曲,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人,希望你们也能热爱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思演讲稿通用8篇
★ 思演讲稿5篇
★ 思演讲稿参考6篇
★ 思演讲稿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