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教案大全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优秀8篇

我们在写教案之前都要明确好自己的教学目标哦,为了减少在课堂上出错的可能,提前制定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牛和鹅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

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

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素数)

[评析:通过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有关史料,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素数的概念上,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同时,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与魅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 设疑引探,自主建构

1. 操作感受。

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2个、3个、4个、6个、7个、11个、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

提问:为什么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两个因数,而4、6或12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评析: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验环节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发现自然数因数个数的特点,初步感知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分类建构。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

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1和它本身)

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再问:为什么把1单独分为一类?(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1个因数)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78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同时明确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在2~20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评析:让学生写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着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素数和合数的特点。自学课本,既及时准确地揭示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又为学生进一步清晰和修正已经形成的概念提供了机会。]

3. 交流质疑。

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素数有多少个?最小的素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最大的素数或合数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 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 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 举例检验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素数,再回过头看一看哥德巴赫猜想(出示哥德巴赫猜想),你认为这个猜想正确吗?你能举几个例子检验一下吗?

学生举例检验。

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评析: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检验哥德巴赫猜想,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总评]

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200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感受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名、段,体会的可爱和生机勃勃。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海上日出》。

二、出示的挂图,观察说话。

三、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按以下顺序观察图画,简单口述图意。

1、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2、观察近处在空中飞翔的。

3、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

四、检查预习。

默读课文,说说小是什么样儿的,飞行特点是什么?

五、指名三人读课文。

评点,读准字音。

六、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的特点。

1、外形特点。

2、透过外形,了解性情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读出的活泼、机灵、可爱。

4、自由读。

5、看图,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七、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感受春天的气息。

2、结合“微风吹拂着……柳丝”一句,体会春天柳树的特点。

3、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凭借图画,发挥想象,感受“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关系。

5、理解“生机”。

6、朗读,在头脑中浮现“光彩夺目的春天”。

7、自由读,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8、试背第二段。

八、联系图画中飞行的和落在电线上的,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观察飞行的,听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

3、概括大意。

4、听读第四段,看作者怎样描写停在电线上的的。

5、“五线谱”“音符”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停着的“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6、自由读第三四段,浮现画面。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读全文。

进一步感受的可爱和春天的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自读,思考:

每个自然段分别讲的是什么?

三、思考、交流。

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描述的?

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特点?

(形象的活泼可爱;飞行时的动态美;停歇时的静态美;为春光增色,使春光充满勃勃生机。)

四、巩固练习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识记“俊俏”,背诵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背诵。

3、自读第三自然段,背诵。

4、自读第四自然段,背诵。

五、字词练习。

1、交流是如何识记生字的。

2、练写生字词。

3、自己尝试默写。

六、自由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古诗三首》。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顺序地介绍乡村景物。

2.试着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

⑴展示田园风光图片或播放媒体。

⑵ 同学们说一说喜欢农村哪些风光。

2.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

3.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汇报,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

4.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5.我们听了同学的汇报,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练习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孩子们,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走进田园,享受农村的美丽风光吗?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老师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描述田园风光的词语。读一读下面的词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赏心悦目 洁净明亮 心旷神怡 胸怀宽广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草原茫茫 水鲜草美 牧草丰盛 羊肥牛壮 羊如白云 平原宽广 沃野千里 河汊纵横 密如蛛网 高大草本

低地草甸 阔叶高草 草本群落 草原茫茫 宽阔无边 无际无涯 择水草居 水草鲜美

牧草丰盛 平原宽广 沃野千里 一望无际 一马平川 原野寥廓 莽莽苍苍 绵延千里 无垠无边 千沟万壑 荒原漠漠 芳草沃野 莽莽苍苍 绿遍山野 逶迤连绵 高低起伏 明媚绚丽 平畴千里 沃土千里 一碧千里 山清水秀 明媚绚丽 平畴千里 景色宜人

春色满园 凉亭水阁 古色古香 目不暇接 花团锦簇 鸟语花香 俯视大地 信步郊外

莽莽苍苍 起伏和缓 辽阔无涯 芳草绿野 坎坷不平

2.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请读一读收老师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说一说你的感悟和启发。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 孟浩然 宋 王安石 宋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1.比一比谁最棒,猜一猜下面两个关于农作物的谜语。

⑴有个老头子,头上长胡子,脱下绿袍子,满身是珠子。

⑵小小树,田里栽,金花谢了银花开。

(四)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同学们,当你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如果让写下来,你会写什么?小组内交流交流。

2.集体交流想写的内容。如:乡村的山水树木,乡村的丰收田野,乡村的小院,乡村的果园,写自己的乡村生活体验等等。

3.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抓住乡村风光的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静态特点,动态特点,形状、颜色、气味等等。

4.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下,应该按什么顺序来描述自己的“乡村风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① 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

② 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③ 按景物的类别写,

④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5.大家讨论一下,写具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哪些描述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不仅要写看到的,更要写想到的,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引用优美词语和诗句等等。

6、老师小结:我们描述田园风光,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五)、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评点。】

(六)、学生习作: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走进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的美丽风光。在那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2.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七)、评讲作文:1.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作文方改通顺。划出自己认为是精彩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批改。

3.小组评选一篇优秀的习作参加班级交流。

4、佳作展览,评选最佳1.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关于农村田园风光的画,配上一首小诗。

2.用学会的写作方法,描述家乡的另一处美景。

乡村生活

每年的暑假,爸爸都会带我们全家人去老家农村看望他外婆,也就是我的外祖奶奶,由于我爷爷奶奶去世太早,祖奶奶成了我爸唯一可以孝敬的亲人。正因为这事也使我有机会去农村玩。了解农村的生活习 惯。

清早起床,爸爸开车从县城出发,沿着弯延公路前行,公路两旁有金灿灿的稻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成群结队的牛羊,啊,景色大美了!小花随处可见,小鸟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对我说:“欢迎你们来到农村!”下车后,走在由石头铺成的小道上,凉凉的微风迎面吹来,让我感到无比好兴奋,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祖奶奶家。

农村的人们,早上天刚刚亮就起床,大人出去耕田、锄草,小孩去放羊,九点左右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又去干农活,忙到中午回家随便吃点东西,休息半个小时又去干活,直到天快黑才往家走。他们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农村人很喜欢养狗,只要你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狗都会叫个不停,甚至你从篱笆外走过,它也要叫几声,尽职地保护着主人的家。同时提醒主人有陌生人来访,小心有小偷!

习惯了城市喧闹的我,在这找到了一份优雅的宁静。习惯了城市空气污染的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份自然清香的空气。 乡村人家生活是那样简单,而城市生活是多么讲究!

乡村生活,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你是那么使人回味无穷呀,使人流连忘返!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部分,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任务型教学。本课时涉及了身体部位的单词,形容词及其反义词,并学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描述自己或别人的一个语言话题。主要的语言目标是学习单词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在此基础上,首先复习日常用语和理解学过的一些形容词和身体部位的单词;能区别she / he 的用法;随之能运用she has....she is....等描述人的外貌。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

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它首先通过学习形容词和其反义词,引出了对人的外貌进行描述。其中,学习了一些新的句型:she has....she is....为了解决以上的难点,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猜一猜,比一比,做一做等游戏引出形容词和其反义词,然后把本班学生和老师的外貌进行描述。融交际用语和创情景于真实的生活学习中,不仅仅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课堂,而且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学生觉得难度的应该是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点来描述外貌,这个一个综合能力运用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复习人体部位的单词;复习和学习反义词;掌握单词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区别 she与he;能运用she has....she is....等描述人的外貌。2.情感与策略目标:让学生学会和老师、同学等交朋友,理解和体会多朋友的意义,学会于同桌或身边的同学或朋友沟通,学习与合作;积极地运用所能学到的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会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3.文化目标:把教与学融入生活情景和人文情景相结合的多元化情景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本课的新单词。

2. 能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口语交际,描述一个人的外貌。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 p90~91、第93页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3: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不能比较出结果时,可以用两组量的平均数来比较。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96—98、及p99页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地数据、

教学难点: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统计表,说说你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

生:1980年、1990年、20__年和20__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

师: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的“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

师: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展示)

师: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口数要对应,另外,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 师:自己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

师:补充了上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呢?

生:如果把上面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表示城镇人口,表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师: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外还要记得标数。

师:上面的这幅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

生2: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没有图例。

生3: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要标上数据。

生4:间隔要均匀。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解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

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20__年城镇人口最多,是46万,1980年城镇人口最少,是21万。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1980年乡村人口最多,是58万,20__年乡村人口最少,是43万。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比较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和最少,需要分别计算出每年的城乡人口总数,再比较。

1980年:21+58=79(万) 1990年:27+54=81(万)

20__年:35+49=4(万) 20__年:46+43=89(万)

79

所以,1980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少,20__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通过观察、对比和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加。

2、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年份和数量的位置交换一下,即用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制成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类似,不同的是数量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种直条表示两种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生2: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都能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同时表示两种数据的变化情况。

生3: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计图的名称、横轴、纵轴分别表示的意义;定好单位长度和图例;根据图例画不同的直条表示数据并标数。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统计表与统计图可以相互转化,这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生2:我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的作用。

生3:复式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这也体现了同一数学知识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生4:我能根据复式条形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7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组织学生玩“蒙眼听声寻人”游戏。

2、引导学生谈发现和体会。

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用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也可以发现目标。

3、导入新课。

为了发现目标,同学想出了办法,那么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觅食昆虫的蝙蝠是靠什么本领来去自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

4、课文哪个部分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揭开这一生物之谜呢?

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3??6自然段,谈谈自己的发现。

1、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顺序:条件:经过:结果:证明:

3、师引导学生语言训练:

(1)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4、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飞行的?

5、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并指明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6、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板书)7、教师小结:

(出示雷达图片)蝙蝠的这一特异功能被成功揭秘后,经过研究开发,人类发明了雷达,它被广泛地用于军事,科考等各个领域。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了不起的发明吧!

五、合作阅读,前后联系,突破重难点

1、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谈谈自己的发现。

2、教师出示雷达工作情况的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表述清以下的问题:

(1)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2)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夜行的秘密之间有什么具体联系?

教师相应板书:

天线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3、生根据两处内容的板书,理解“模仿”一词。

4、引导学生填写课后练习题,说清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 )。

六、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夜航了,而雷达的发明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我们的课题就叫:蝙蝠和雷达。(齐读课题)

(2)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3)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使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4)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四年级牛和鹅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数产生的历史,认识自然数。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为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数的产生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学用具:

计数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动画:数字的产生和演变

1.数的产生。 【课件演示】(图片)

教师: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看,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4.阿拉伯数字的出现。

5.什么是自然数?自然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师: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

2.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10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提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计数单位。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1、2、3、4、5、6、7、8、9、0)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2)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

(3)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

(4)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5)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级,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

(6)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

每一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第一位是亿位。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质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8篇

苏教版数学四上教案5篇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8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8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8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8篇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8篇

五四主题云团课观后感8篇

三年级科学纸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34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