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定期反思并优化自己之前编写的教案,,明确教学方向并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认真编写教案的核心目的,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下册数教案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熊猫馆的位置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出其它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大象馆(xx)猴山(xx)海洋馆(xx)。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数对,在方格上标出各种动物的位置。
熊猫(2,1)、小兔(3,4)、小猫(2,4)、小狗(3,1)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对照数对涂方格,涂描后教师展示学生的进行对照。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会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教后思考: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2
教材内容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提示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
2、这单元课例由5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2篇《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措施及手段
教学用时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积极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约客》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赵师秀(1170-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进士,宁宗庆元元年任上元主薄,后为筠州推官。诗工五律,细微精炼,有《赵诗秀集》二卷。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开头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便点出了时间、地点。时间是六七月份,地点在江南一带,正是江南多于季节。蛙声阵阵,所以是夜晚,而且居住于乡下,四周安静,这里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美: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热闹的环境,反衬出诗人在下文中要表现的“寂静〝。练读这两句。
后两句点出了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呢而又有几分焦急的等着,没事干,“闲敲棋子”,静静的看着闪闪的灯光,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的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下更显出作者焦急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敲”,一个“落”,呼应的那么巧,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练读这两句。
(3)悟诗情。
师: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远,在自然亲切的描述中,给人一种淡薄悠闲的贴近感。特别是最后两句,尤觉有余音绕梁之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背诵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习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近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4、补充练习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还能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简便计算,效果比较好。但在拓展练习中,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打不开思路,经提示和部分学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一、歌曲《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二、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的:一、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掌握歌曲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的能力。
教材分析:《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
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同学们,我们也出去春游过,你们去春游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快乐)那你们来听听歌曲的
意大利小朋友出去春游的心情是怎样的吧?
二、聆听歌曲,尤其注意聆听这首歌曲的二声部。
1、先给同学们范唱第二声部,也先教学生学第二声部;
2、等学生的第二声部稳固之后,再学唱第一声部旋律;
3、请能唱第二声部的同学上台来和老师一起唱第二声部,
其余剩下的同学就演唱第一声部;
4、台下的同学一起再来学唱第二声部,巩固第二声部,或者老师唱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然后再反过来练习,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对二声部的比较熟悉了,再强调合唱的要求,和谐,声音统一等等;
5、讲解弱起小节,要求学生学会分辨弱起小节的几种形式;
6、在第一声部能找出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7、两个声部都用“啦”来演唱,要求声音集中,统一,优美,和谐;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平时演唱二声部的歌曲比较少,通过这次练习,发现他们慢慢喜欢上了二声部的演唱,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不过还是要多加强二声部的训练,培养他们聆听其他声部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铃儿响叮当》、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一、主要是培养学生聆听二声部的能力,并让学生喜欢上合唱;
二、感受歌曲的情绪,用欢快的声音演唱《铃儿响叮当》;
重点、难点: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合唱是一种最具有魅力的演唱形式,它有多个声部的和声,你能感受到和独唱完全不同的一种演唱形式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你们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田野》;
二、你们认真聆听第二声部是用轻声地“唔”来衬托的,能听出来吗?你觉得是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三、要求同学们根据歌曲的情绪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四、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大家也非常熟悉了,但这首歌曲的合唱你们听过吗?
五、下面一起来欣赏经过改编的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六、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七、分成几个小组,集思广益,能听几种就几种;
八、认真听听,看你能听出几个段落?
九、跟着音乐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注意歌曲情绪,因为这首歌曲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就不多花时间学习,主要是掌握歌曲情绪,演唱该歌曲就行了。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几节课的合唱欣赏与学习,对合唱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逐渐的喜欢上了合唱,希望以后还能多进行二声部的练声曲的练习,加强同学们对合唱的兴趣和爱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