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具有创新性的教案能够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下册数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
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
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
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xx页例x及第xx页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
合数: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7、例8和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探索过程,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通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数感,培养分析、比较、笼统、概括等数学考虑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同学主动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对策:组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让同学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谈话导入
2、出示例7: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4/4=( ) 10/5=( ) 28/7=( )
组织同学交流想法:画图来想或者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板书:10/5=10÷5=2。
教师指出:除法计算和画图分析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把10/5化成整数,可以用除法算式10÷5=2来表示转化的过程和结果。
(3)谈话:28/7化成整数是多少呢,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呢?
(4)谈话:刚才,我们把这几个假分数都化成了整数,观察这几个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同学考虑后回答。)
(5)小结: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
(6)提问:观察刚才同学们自身列举的几个假分数,看看哪些能化成整数,分别等于几?你还能再说几个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吗?(同桌同学之间互相练习。)
二、认识带分数
1、谈话:还有很多假分数,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它们又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呢?以4/3为例,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
(1)提问:在这样的直线上,4/3用哪个点表示?
(2)教师引导同学考虑并说明:4/3里面有4个1/3,可以看成是3个1/3也就是3/3和1个1/3合成的数,3/3等于整数1,所以4/3也可以看成是1和1/3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2、介绍写法和读法。
教师板书,同学相应在本子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小结: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把它化成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1、谈话: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请同学们以11/4为例,先自身考虑一下。
出示例8: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
2、组织交流。
同学的想法可能有:
(1)画图。
(2)推算:11/4里面有11个1/4,其中8个1/4是2,3个1/4是3/4,2和3/4合起来是2又3/4。
(3)用11÷4=2------3,表示11/4里面有2个4/4,3表示还剩下3个1/4,就是3/4,2和3/4合起来是2又3/4。
4、小结:用除法可以简明地表示出刚才同学们画图和分析的过程。
5、总结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和带分数。假分数怎样可以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呢?(分子除以分母,假如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假如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作为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不变。)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同学在本子上独立练习,同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教师结合板演进行讲评。
2、练习九第2题。
同学理解题意后独立考虑,然后在书上填写,再交流,说说怎样改写的。
3、练习九第4题。
提问:直线上面第一个框里填什么,你怎么想的?直线下面第一个框里填什么,你怎么想的?这两个框里的数对应着直线上同一个点,这说明什么?
剩下的同学自身填一填,和时交流反馈。
3、练习九第5题。
(1)谈话:我们已经能够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反过来,你会把整数化成假分数吗?请你试一试。
(2)同学独立完成第5题,然后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4、练习九第6题。
(1)先让同学独立考虑,用自身喜欢的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2)组织同学交流,说说怎样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的。
(3)教师说明:从分数大小来说,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假分数两类。假分数中那些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那些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假分数参与数的大小比较时,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在同学了解了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后,让同学看一下第二组的分数能化成整数吗?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第一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是由于分子是分母的倍数,而第二组的假分数分子分母不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无法化成整数。师:这类假分数我们可以化成什么形式的数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同学在疑惑、焦虑、盼望、猜测中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此时没有简单的告知,而是充沛利用这个问题情境,让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内容,让生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从课本中去考虑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验证,解决相关的问题,同学学得很是轻松,重点、难点在无形中转化为同学容易掌握的知识点。
授后小记
对于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同学很容易理解能将其化成整数,而当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我是直接向同学说明能将其转化为带分数和带分数的构成。
对于转化后带分数的整数局部的数,分数局部的分子和分母是如何确定的我是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发现的:将分子除以分母后所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是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是原来的分母。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感受歌曲欢快、热情及优美舒展的情绪,并能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2.能够掌握反复记号d.c.fine,并在歌曲演唱中正确运用。
3.能初步了解意大利民歌的特点,感受意大利民歌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重点:
学会用欢乐、跳跃、有弹性的歌声演唱歌曲《卡普里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浪花图形谱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解决难点
师:在蔚蓝的大海上,海风追逐着海浪,卷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浪花唱出了一串串快乐的小音符。(出示浪花图形谱)
(1)聆听并模唱:513|572|
(2)邀请小助手口风琴演奏。
(3)视唱。
三、新授歌曲
(一)聆听与感受
1、师:现在,让我们踏上朵朵浪花,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来到卡普里岛。(出示歌片)卡普里岛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美丽的小岛,那里一年四季阳光明媚,湛蓝的大海和白色的小屋交相辉映,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意大利民歌《卡普里岛》,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可以分几个乐段?
生:三个乐段。
师总:aba三个乐段
2、如果不听范唱录音,老师也能知道这首歌分三个乐段。有什么小秘密呢?让我悄悄地告诉你——d.c.。听见了的同学用响亮的声音再说一遍。它是反复记号的一种,它的作用老师编了一句顺口溜,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
(d点c点从头反复,遇到fine马上结束)
3、大家再来听听这三个乐段的情绪分别是怎样的?
生:第一乐段欢快,第二乐段优美,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
(二)实践与演唱
1、学习第一乐段:
(1)让我们再随录音用动作来感受第一乐段欢快的情绪。
(2)师生接龙演奏
师:这么欢快的情绪是哪些小音符给我们带来的呢?和老师一起来看看。哦,原来是八分休止符邀请上了浪花上的小音符还有它们的好朋友一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看,八分休止符多有魅力!我们奖给它一个小笑脸!
再次把小助手口风琴邀请出来,和老师合作把它们演奏演奏。你们来演奏八分休止符和浪花上的音符,我来演奏它们的好朋友。
(3)咱们再来合作把这些小音符唱一唱。
(4)填上歌词轻轻地随琴唱一唱。
(5)纠正不足:根据节奏读读歌词:绿树成阴鲜花飘香歌唱
(6)轻声完整地随琴唱。
(7)完整地演唱第一乐段。
2、学习第二乐段:
(1)师:海风、海浪、海鸥在欢迎着我们,让我们用动作来感受一下第二乐段优美的情绪。
(2)师:这么优美的旋律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仔细观察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的旋律线你会发现什么?
生:是相同的。
师:我想和你们合作视唱旋律,你们唱一三乐句,我唱二四乐句。
(2)师生再次合作,交换视唱。
(3)随琴轻轻地填唱歌词
(4)纠正难点
(5)随琴演唱第二乐段
3、学习第三乐段:
(1)带着这种欢畅的.心情,我们见到了卡普里岛上的人们,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总有微笑在你身旁,人人都热情大方又爽朗,这就是我可爱的故乡。随老师的琴声默唱一遍。
(2)随老师的琴声轻轻地唱一唱
(3)放开声音唱一遍。
(4)随着老师的琴声把整首歌曲轻声唱一遍。
(5)我们再来加上动作演唱
三、课堂小结:
这么美妙的歌声真象合唱团的同学唱的,老师给大家起个名字就叫“小百灵”合唱团。如果有机会和意大利的小朋友心连心同台演出,那么,我们就把这首歌作为最美好的礼物送给他们。
来,站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6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这一天风和日丽,大海上风平浪静,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航行。突然,轮船的甲板上传来焦灼的大声喊叫:“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只见一个人举着一杆枪,瞄准桅杆上端的一个小孩。“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只听见“砰”的一声……同学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齐:想!
师:俄国著名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跳水》一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跳水》。
师板书课题,强调“跳”的笔顺。
生齐读课题。
师过渡语:这是个精彩的故事,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读一读,要将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先要掌握好生字词。
二、自主阅读,掌握生字词。
1、师:请大家独立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重点掌握字词的音和形,对于意义暂不作要求,在分析课文时再重点来理解。
学生自学生字词。(师巡视时有学生问“唬”单独时读第三声,为什么课文中没标声调,引导小组内自主解决。)
2、师: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检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同桌之间互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老师检查全班同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课文中大多数生字词很简单,老师充分相信大家有能力掌握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巩固一下较难的字词。
ppt出示:
①你能读准下列词语吗?
一艘船撕开龇牙咧嘴吓唬桅杆
``` ``` ``` ``` ```
指名读。
师:这五位同学读得很正确,请注意“艘”“撕”“龇”都是平舌音,“吓唬”是轻声音节,“桅杆”不要读成“危杆”。请大家每个词语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词语两遍。
②你能写好“艘”和“龇”吗?(先一起书空,学生的笔顺不正确,老师板书后再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练习各写三个。学生评价两位上黑板所写的,师强调“艘”中一竖要连着“又”,“龇”左右要写紧凑。)
③比一比,再口头组词。
艘()撕()瞄()桅()
搜()嘶()描()脆()
开火车组词,很正确,师小结:形旁可以帮助理解字义。
4、小结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师:同学们对本课生字掌握得比较好,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记生字的好办法吗?
生:危险的木杆就是桅杆。
师相机桅杆图片,“你们知道桅杆在哪吗?”让学生初步感受桅杆的高度。
生:我记“龇”时,“齿”表示意义,“此”表音。
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不错!
生:用眼睛来瞄准,所以“瞄”有目字旁。
生:一只老虎张开口“吓唬“人。
师:相信用上这些记字方法,大家可以学得更轻松,记得更牢固。
过渡语:初读课文,我们掌握了生字词,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正确而流利,怎样读得有感情呢?那就需要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课文。
三、朗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提出在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师:首先,让我们沉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两遍,并针对课文内容大胆提出问题,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问题处做好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2、师:接下来,请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各组员提出的问题,组内不能解决或存有争议的问题,请各组长整理好并作好笔记。
3、小组长汇报各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
①师:在朗读课文时能提出问题,是种收获;各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也是种收获;总结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大家的收获。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各个小组有待解决的问题吧!
注:各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分类简单板书,并说明:有些问题没有记录是因为老师认为有些问题可以归属为某个大问题,如果这堂课中你认为你的问题仍没有答案,你可以再次提出,好吗?
生:船长有没有把握孩子跳水不会有危险?(师板书)
生:如果孩子没有跳下水,船长会开枪吗?(板书)
生:为什么以“跳水”为题?(板书)
生:孩子被救后,船长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板书)
生:除了让孩子跳水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师将这个问题板书在第一个问题一起,以便一块儿解决。)
生:孩子为什么要一味地追那顶帽子呢?(没板书,估计可以归属为某个问题。)
②共同解决问题。
a 、理解“放肆”,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六个学习小组都没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那老师考考大家,“放肆”怎样解?
生:放纵
师:找个近义词来理解,这方法不错。
生:“放肆”就是随随便便的意思。
师:能放入课文中去理解吗?
生:是猴子取下了孩子的帽子。
师: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本文指猴子因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因而言行变得毫无顾忌,更为大胆,取下了孩子的帽子。这就是放入课文中去理解。
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用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b、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是全班加老师同行,集大家的智慧,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解答第一个问题,桅杆很高,跳下水以后可能很难马上浮起来,孩子很危险。
生:我认为海水的浮力很大,孩子没有太大危险。
师:跳水肯定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那船长为什么还要开枪逼儿子跳水呢?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你当时在场,你还能想出哪些办法?
生:可以找些救生器材,比如说游泳圈。
师:有时间吗?
生:在甲板上垫些软垫子也行。
生:我认为这不好,甲板很硬,也许垫子不够厚,还是很危险。
师:时间允许我们去找垫子吗?
生:我看父亲大喊让孩子暂时抱住横木等待救援。
师:看来,大家还没有体会到孩子此时的处境,孩子在哪?
生齐答:横木上。
c、教师相机引导孩子感受孩子的危险处境。
ppt出示孩子危险处境的一段文字。
师范读。问:孩子此时处境怎样?
生:危险。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只要……就…… ”“即使……也……”这两对关联词。
师:你读读这一句,好吗?
你们从这感受到了什么?
生:孩子极度危险。
生:孩子进退两难。
师:这个词运用十分准确,不管怎样,孩子都是十分危险的。
齐读这一句,把你们感受到的危险表达出来。
生齐读关联词一句。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生:“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发抖使得他有可能摔下来,很危险!
师:那这个孩子为什么为了一顶帽子,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危险的境地?(相机解决没有板书的一个问题)
生:孩子是为了挽回尊严。
生:我也认为是孩子极强的自尊心迫使他不断追赶猴子。
师:尊严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
你们还从哪感受到了孩子的危险处境?
生:“水手们全都吓呆了”,这些水手们可是环游过世界的啊,应该很有经验,他们吓呆了说明孩子真的很危险。
师:你很细心,抓住了侧面描写也就是水手们的反应来感受此时的危险。
通过孩子的动作、水手的反应还有两组关联词,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让我们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把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齐读整段。
d、引导孩子回到第一个问题
师:孩子随时都可能失足而粉身碎骨,还有时间找救生工具吗?你们想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明白跳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师:那这位父亲为什么选择用枪呢?
生:枪有威慑力,能吓得孩子赶紧跳水,不会犹豫。
生:枪有杀伤力。
师:父亲难道真的要朝儿子开枪,“杀伤力”这个词不恰当。
生:枪有威慑力,能使孩子不惧怕高度立刻跳水。
师:是啊,在横木上多呆一秒就多一些危险啊!联系上文来看,父亲为什么用枪?
生:这位父亲本来拿枪打海鸥的,看到儿子在横木上所以决定用枪。
师:哪个词语反映出船长作出这个决定的速度非常快?
生:“就立刻瞄准儿子”,“立刻”一词。
师:与其他水手的惊慌失措相比,船长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镇定。
生:临危不惧。
师:父亲有危险吗?(没有,他的儿子有危险。)
临危不惧是指自己面对危险不害怕,用在这不太合适,可以换个词。
生:冷静。
生:急中生智。
师:这是位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父亲。(板书)
师:尽管跳水有一定危险,但想比其他办法,危险系数更小一些,船长也很有经验,他估计到水手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跳下水救孩子,哪个词证实船长的的估计没错?
生:“水手们已经跳进了大海”,“已经”一词。
e、借助想像,补充情节。
这两个问题在质疑部分被提出,那就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们解决,并肯定:能抓住课文的空白处提问真不错!
1、书中写的故事是节选,还有个结尾。那就是对船长看到孩子跳水后的描写。可惜老师查找了很久的资料也没有查到。那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想一想,当船长看到孩子跳到水里后,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生:我想象动作,孩子救上来以后,全身湿淋淋的,父亲拿出准备好的毛巾一把裹住孩子。
师:你的想象与老师的一样,船长还是那样沉着冷静,水手跳下水时,他已经冲进船舱拿出了毛巾。
生:我想象他的语言,他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刚才用枪我是迫不得已!”
生:我想象他的神态,刚开始他是眉头紧锁,孩子被救上甲板后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师:想象合乎现实,这毕竟是他的儿子啊,人之常情。
2、当孩子听到父亲让他跳到水里的命令时,并没有领会父亲的命令,而父亲此时已数出了“三”,想一想,他会开枪吗?
生:我认为船长会朝别处开枪,通过枪声逼迫孩子跳水。
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根据。
生:不会开,第五自然段说: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父亲喊出“三”,但没有开枪。
师: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在危机时刻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老师相信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那位沉着冷静的船长一定能作出正确选择。
f解决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生:“跳水”是课文最精彩的部分。
生:“跳水”是课文的`高潮部分。
生:“跳水”能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跳水”使故事化险为夷,凝结了父亲对孩子的爱,这种命题方式是抓住关键情节、关键内容命题。
当然,这个题目是编者后面加上去的,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试着拟题啊!
四、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过渡语:这么一篇名家之作,不说全文背诵,至少要能够复述吧?
快速浏览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理清故事脉络。
1、师:首先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理清故事脉络。故事是在人与物的相互联系中发生发展的,你能理清本文人与物的关系吗?
(取乐)(捉弄)(威逼跳水)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追赶)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教师简单概况起因、发展、高潮、结尾,说明孩子横木遇险、船长威逼孩子跳水是复述的重点。
1、再次默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自己讲过自己听。
2、请同学复述。
第一位同学漏掉了水手拿猴子取乐的情节,教师引导:这是故事的起因,能漏掉吗?
另一位同学复述脉络清楚,但没有把握重点。
第三位同学复述较精彩。
五、再次默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感受和认识。
1、师:一篇课文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从船长、水手、孩子等角度谈)
2、有哪位同学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我很佩服船长处乱不惊,急中生智救了儿子。
生:我想对水手们说:开玩笑要适可而止,要懂得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
生:这个孩子经历这样一场生死考验未必是坏事,他以后会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
……
老师的感受: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突然发生,处理突发事情,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这些经验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到用时我们才能急中生智、应对自如。老师希望大家永远是平平安安的。
六、课后作业:
写写对《跳水》一文的感受和认识,或者想像课文空白处,补充情节(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长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假若数到“三”,孩子没跳水,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并写下来
将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抄写下来。
五年级下册数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8395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