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教案大全

碗的历史教案6篇

钻研教材的教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份详细的教案是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有趣的,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碗的历史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碗的历史教案6篇

碗的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教师可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可鼓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进而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冒顿

冒顿(?-前174),姓挛鞮(luāndī),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

碗的历史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平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政权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政权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专政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政权,雅典平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碗的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碗的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碗的历史教案篇5

?教学后记】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听,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认真观察、阅读。

听或自己讲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阅读、观察、讲、听。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阅读

观察

听讲

六、拓展学习

学习与探究

学生参与

碗的历史教案篇6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历史高级述职报告6篇

铭记历史勿忘历史演讲稿7篇

历史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5篇

铭记历史忘国耻演讲稿5篇

历史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5篇

历史期中考试教师总结5篇

历史演讲稿范文8篇

初三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5篇

历史教师工作总结个人总结5篇

初三历史教师的工作总结优秀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278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