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作文教案8篇

通过作文,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因为写作往往需要时间和精力,作文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作文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作文教案8篇

语文作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竹篾、流苏、火铳、火流星、信天游;理解:即兴创作、娉娉婷婷等词语。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和行船的路线和时间”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3、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教学重点:

1、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感受民间活动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并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教学难点:

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流传着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佳节,这些民间艺术活动就会集聚一堂。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几种。板书课题(读题)

2、摇花船是一种怎样的民间艺术活动呢?看资料介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段资料让我们对“摇花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前往他的家乡,具体感受这项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吧!

二、整体感知

1、来,打开书本,轻声快速读课文,注意读正确,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摇花船的?

2、交流归纳板书:花船的样子 花船姑娘 船老大 行船路线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1—5小节,了解“摇花船”

1、默读课文1—5小节,用直线划出写花船样子的句子,用浪线划出写花船是怎样摇的句子。

(1)了解花船的样子。

·理解“竹篾”、“流苏”,感悟花船的轻而美

·指导复述 师边贴图边引导复述、学生看着图介绍花船

(2)了解花船是怎样摇的。

·交流并出示句子:

姑娘在花船中其实不是坐着,而是站着。他两手分别抓住两旁的船舷,慢慢向前走去,这样,船就“航行”了。

·指导复述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动词介绍的特点 指名介绍

2、再读3—5节,了解“摇花船”的规矩

师:摇花船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它必然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因此要把花船怎么摇的介绍具体,必须结合它的一些规矩来介绍。来,让我们轻声读课文的3—5小节,说说摇花船有哪些规矩?

(1)随机交流并板书,教师指导批注。

·姑娘必须是最漂亮的。(板书:必须 最漂亮)

·花船数量必须是偶数,以示吉利。师:(板书:偶数)。这也是民间的习惯。

·船老大必须有一副好嗓子,并且有即兴编唱的能力。(板书:好嗓子 即兴编唱)

·生:行船的路线不必统一时间,统一路线…… 板书:不统??

出示句子:行进的队伍前面往往……接着……最后……出示句子:

看图理解“火铳”和“火流星”,感受气氛体会民俗。

3、指导复述

(1)指导介绍花船怎么摇的内容

了解了摇花船的规矩,我们就能把花船怎么摇的介绍得更具体了,指名介绍

(2) 指导结合花船样子介绍“摇花船”

指名说——点评——再指名——自己说

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要介绍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可以先介绍他的样子,再结合他的规矩介绍他是怎样活动的。

(二)学习课文6—8小节,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1、自由读第6—8小节,想想那次经历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幸福)

出示第8小节 读句子

2、说说幸福的理由。随机交流

理由一 小舅舅不停地夸我

a、再读第6节,找出小舅舅夸我的句子。

b、学习转述。师:想想小舅舅当时是怎么夸的?(注意人称和语气的变化)

c、再读夸的内容,体会夸的特点。

·理解信天游(体会比喻、排比)。引导学生看注释,听曲调。理解即兴编唱。

·学生学着夸花船姑娘。

d、学生表演,体验民俗,理解“娉娉婷婷”。

·指名两人表演

·结合动作理解:娉娉婷婷

理由二:我竟成了那一带最美的花船姑娘。

·通过反复引读,感受我当时的幸福感。

理由三:人们都来向我祝贺。

·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当时乡亲们是怎么祝福的。

乡亲们都来祝贺,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

4、朗读感受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幸福感一起读第7、8小节。

四、总结课文

1、同学们,像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传递了祝福和美好愿望,每当我想起童年,总能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摇花船。

2、值得骄傲的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活动已经走向了世界,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踩高跷等民间艺术活动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让我们一起为之自豪。

五、课后作业

收集一种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活动的资料,抓住样子和活动的规矩介绍给大家。

语文作文教案篇2

一、范读全诗

二、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从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看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

经济管理部 周红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对比论证的相关知识及其类型

(2)学生从所学《师说》《过秦论》课文中找到对比论证,并在写作时借鉴

2、能力目标

树立文体规范意识,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灵活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通过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是非善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师说》《过秦论》两篇古文中对比的论证方法

2、辨析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具体写作时能借鉴古文中的对比论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议论文是考生在考试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运用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从多次作文阅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只是使用例证法,论证方法很单一。其实,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议论性散文《师说》《过秦论》《劝学》等名篇,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精妙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古文当中学习论证方法中的对比论证。

(二)对比论证的定义

1、什么是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三)学习《师说》《过秦论》的对比论证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而《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也堪称精彩绝伦----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让人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也让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

(四)对比论证主要有两种类型:

(1) 纵向对比,就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内属于同一类的不同事物,或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 “纵向”对比,是非得失,一目了然。

学生查找,教师概括

如《师说》第二段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首先阐明观点“师道不传,人而有惑”,接着从纵向选定具备相反行为属性的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即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的对比点进行分析论证:古之圣人“从师而问”,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又如《过秦论》中纵向对比----秦国和秦朝的对比:

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横向对比,则是对同一时期的同一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 “横向”对比,好坏优劣,不言自明。

学生查找,教师概括

如《师说》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作者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类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进行的横向对比。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深入分析“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又如《过秦论》中的横向对比:

首先拿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紧接着拿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

(五)写作中常见问题

在阅卷中发现,学生运用对比论证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会“议”例:举出正反事例后,不再作半点分析和拓展,呈现出“论点+正反例子”的简单模式,这样使论证缺少了说服力。

如下面片段: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观点)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正面例子)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段子。(反面例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结论)(《诗意地生活》)

补充: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怎能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

(六)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步骤:

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选定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先正面举例后反面举例或者相反)----→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具体格式:论点→甲事物+对比事物→对比点→结论

(七) 【拓展学习】

以“双赢”为话题,写一段对比论证的练笔。

双赢,是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观点)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也受到异域的礼赞和膜拜,同时也学习了异域文化。他用的是东方的“礼”,是东方的智慧。(正面例子)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者的先驱,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带给土著居民的是灾难。带走了车载斗量的财富,留下了殖民地人民泣血的控诉。(反面例子)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伦光辉;所以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着贪婪所带来的罪恶。(抓住对比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八)板书设计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师说》

对象: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态度: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结果: 圣益圣 愚益愚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述中心: 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过秦论》

秦国 → 由弱到强 秦国 ——九国之师

→ 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 秦朝——陈涉

秦朝 → 有强到弱 陈涉——九国之师

(九) 小结

学生在论证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语文课本中就可以得到解决《过秦论》《师说》就是两篇运用对比论证的典范。我们只要认真研读揣摩,在具体写作时借鉴其论证方法,那么就可以克服在写作上的毛病,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将不是一件难事。

语文作文教案篇3

?要求】

1、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抓住重点,把活动过程说写清楚。

?步骤】

1、审清题意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写作的范围是“一次”,写作的内容是“活动”。但文题对进行什么活动、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哪些人等都没做任何限制,因此,写作时还要具体拟个题目。例如:“记一次有趣的猜谜比赛。”

2、确定写作重点

写清楚活动过程的各个发展变化的环节,尤其是有趣的环节要具体、细致地写,同时还要把参予活动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写清楚,但不可面面俱到,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反映写。

3、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通过记叙一次有趣的活动,是为了突出活动给人的启迪和教育。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有趣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跳绳比赛、猜谜、集邮知识竞赛、春游等;电视里我们也常常观看到各种精彩的体育比赛、智力游戏等。这篇习作的选材极广泛(学校、家庭、社会),但不能把我们所参加或耳闻目睹的活动全写进文章,应对文章的材料加以提炼、筛选、加工,把你最感兴趣、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写下来。

怎样选择素材呢?

(1)初选写作对象。把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充分摆出来,通过比较、分析,挑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作为写作对象,同时拟出文章的标题。

(2)再选写作要点、事例。选好了,就要仔细回忆这次活动的具体过程,用笔一一列出来,根据中心决定取舍,把与中心有关的内容作为写作要点。

(3)精选写作重点。写作要点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将其中最能表达中心的精彩情节作为重点材料来详写,同时安排详写的层次。

4、指导说话、写作

(1)口述指导。想一想,回答:

①你亲自参加过和观看过的活动中,比如,体育活动、联欢会、参观游览、智力游戏、电视大奖赛等等,对哪些最感兴趣?这些活动中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象。)

②这次活动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情节非常有趣,使你当时特别兴奋,过后难以忘怀?(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生将有趣的情节说得清楚、明白、完整,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重点。)

③这次活动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组织,哪些人参加,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怎样,活动的结果如何等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仔细回忆,先把过程讲清楚,然后引导学生确定写作要点。)

④这次活动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要结合实际谈,不可过于牵强。帮助学生确定中心思想。)

(2)指导写作。

①按事情的发展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注意记叙的顺序。

语文作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某一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前天,老师参加了我班举行的“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到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都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根据小伙伴的特点,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在童年生活中,你一定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有的是你的同学;有的是你的邻居;还有的……你一定很了解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做过的许多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要写的印象最深的是,要突出的人物特点是,选择的一个事例是。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②用一件事来写;

③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三、提供情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这是我们班去年秋游中的几个画面。(无声,给学生思维空间。)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①这次秋游中发生了几件事?

②哪件事表现了小伙伴的特点和品质?

③你选择哪件事来描写人物的特点?

2、交流归纳

①秋游中xx同学收拾午餐留下的垃圾,体现她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的行为。

②xx帮助邻校一位掉队的小同学寻找老师,反映她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通过这一情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选择材料,而且让学生懂得最好的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材料的真实、新颖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语文作文教案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年《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习备考。

二、教学目标

1、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习,建立知识系统。三轮复习以试题训练为重点,加强应试能力。

2、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3、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以课本为载体,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紧扣课内知识,梳理巩固各相关考点,落实考纲要求的每一篇背诵要求,抓好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默写识记测验。

3、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抓好各类题型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到答题的规范性。

4、抓实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

5、落实培优辅困,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四、教学举措

注重学情,紧抓基础。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习。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对一轮复习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范要求。经典的题型要多训练,创新的题型要多接触。

4、通过多种途径,抓升格作文。

一是分类指导。要突破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写出升格作文,根据他们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语言上是否有亮点”“材料是否丰富”等情况,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指导。

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范文,借鉴立意和构思,找准感觉,然后课堂进行思维训练。

三是加大训练量,训练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话题的内涵,要重点把“为什么”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落实到笔头上。如果写议论文,说理要透彻,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从多角度把“为什么”讲深,谈透。

四是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的立意角度。

语文作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

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青天”。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

二、活动一:

(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2)、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摘录例句:

(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2、分析: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如“绿色”你可以想到什么?

4、学生讨论总结:

由“绿色”想象到:“水、植物、春天、军人、生命、和平、希望、朝气、青春……等”;

5教师点拨:我们每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之中,生活在亲人、老师、同学的关爱之中、生活在亲情之中,其乐融融。要我们去刻画一个人物的肖像,同学们想想,上面两种方法是否可行?显然以上两种方法是不不够的,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的描绘,才能表现出这个人的优秀品质,我们不妨叫它“局部雕刻”。举例:《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

三、活动二:根据以上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一)、练习话题1:我惭愧。

1、公式:具体心理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

2、注意:

(1)、是什么原因惭愧?

(2)、惭愧时是什么表情?

(3)、惭愧时是什么心理?

3、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 。 。 。 (二)练习话题2:既喜欢又讨厌的同桌。

1、公式:具体人物形象=步步追问+想象延伸+局部雕刻

2、注意:

(1)喜欢到什么程度?

(2)讨厌到什么程度?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两重情况?

(4)特别注意人物刻画。

3、学生练笔、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四、活动三:拓展延伸。

我们在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运用“三步走”策略可以做到具体生动,但是要写出文章的神韵,还远远不够。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胆夸张,来点叛逆。

2、巧妙悖论,来点幽默。

3、准确扑捉,画一副漫画。

4、学以致用,历练身手。

五、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除了引人眼球的标题,一锤定音的开头,回头百媚生的结尾外,还要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体立意等诸多方面。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生活中学会语文 。

六、作业:以“他在娘的脸上亲了一下”为话题,写150字左右的片段。

从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看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

经济管理部 周红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对比论证的相关知识及其类型

(2)学生从所学《师说》《过秦论》课文中找到对比论证,并在写作时借鉴

2、能力目标

树立文体规范意识,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灵活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通过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是非善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师说》《过秦论》两篇古文中对比的论证方法

2、辨析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具体写作时能借鉴古文中的对比论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议论文是考生在考试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运用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从多次作文阅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只是使用例证法,论证方法很单一。其实,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议论性散文《师说》《过秦论》《劝学》等名篇,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精妙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古文当中学习论证方法中的对比论证。

(二)对比论证的定义

1、什么是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三)学习《师说》《过秦论》的对比论证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而《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也堪称精彩绝伦----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让人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也让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

(四)对比论证主要有两种类型:

(1) 纵向对比,就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内属于同一类的不同事物,或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 “纵向”对比,是非得失,一目了然。

学生查找,教师概括

如《师说》第二段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首先阐明观点“师道不传,人而有惑”,接着从纵向选定具备相反行为属性的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即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的对比点进行分析论证:古之圣人“从师而问”,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又如《过秦论》中纵向对比----秦国和秦朝的对比:

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横向对比,则是对同一时期的同一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 “横向”对比,好坏优劣,不言自明。

学生查找,教师概括

如《师说》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作者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类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进行的横向对比。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深入分析“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又如《过秦论》中的横向对比:

首先拿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紧接着拿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

(五)写作中常见问题

在阅卷中发现,学生运用对比论证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会“议”例:举出正反事例后,不再作半点分析和拓展,呈现出“论点+正反例子”的简单模式,这样使论证缺少了说服力。

如下面片段: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观点)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正面例子)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段子。(反面例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结论)(《诗意地生活》)

补充: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怎能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

(六)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步骤:

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选定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先正面举例后反面举例或者相反)----→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具体格式:论点→甲事物+对比事物→对比点→结论

(七) 【拓展学习】

以“双赢”为话题,写一段对比论证的练笔。

双赢,是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观点)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也受到异域的礼赞和膜拜,同时也学习了异域文化。他用的是东方的“礼”,是东方的智慧。(正面例子)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者的先驱,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带给土著居民的是灾难。带走了车载斗量的财富,留下了殖民地人民泣血的控诉。(反面例子)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伦光辉;所以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着贪婪所带来的罪恶。(抓住对比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八)板书设计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师说》

对象: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态度: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结果: 圣益圣 愚益愚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述中心: 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过秦论》

秦国 → 由弱到强 秦国 ——九国之师

→ 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 秦朝——陈涉

秦朝 → 有强到弱 陈涉——九国之师

(九) 小结

学生在论证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语文课本中就可以得到解决《过秦论》《师说》就是两篇运用对比论证的典范。我们只要认真研读揣摩,在具体写作时借鉴其论证方法,那么就可以克服在写作上的毛病,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将不是一件难事。

语文作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阅读儿歌,认读8个生字,学会带“包”的形声字。

2.掌握带口字旁的生字,懂得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

3.正确区分并掌握“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巩固快速查字典的方法。

4.读记四句歇后语,理解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再积累一些简单有趣的歇 后语。

5.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探究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读8个生字,学会带“包”的形声字;掌握带口字旁的生字。

2.正确区分并掌握“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巩固快速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读记四句歇后 语, 理解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

2.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探究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教读生字和儿歌,学生跟读,教师注意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儿歌由三句话组成,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形近字,这些生字中都有同一个部件——“包”,这就是猜字谜识字。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其他的生字。在有趣的猜谜游戏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而这个字谜的谜 底就是“包”。

3.拓展延伸:你能猜出下面这个字谜吗?

有水能养鱼,有土能种地,

有马行千里,有人不是我和你。

(谜底:也)

二、我的发现

1.学生朗读教材上出示的12个字,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2.教师提问引导:读完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这12个汉字分成三行,第一行的四个字“吃、叫、吹、咬”都是口字旁,而这几个动作都需要嘴来完成,这就告诉我们,口字旁的字大多与嘴有关。第二行的四个字“提、拔、捉、拍”都是提手旁,而这几个动作都要用手完成,这也告诉我们,提手旁的字大多与手有关。第三行的四个字“跑、跳、踢、踩”都是足字旁,而这几个动作都需要用腿、脚来完成,这也告诉我们,足字旁的字大多与腿、脚有关。

3.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带口字旁、提手旁和足字旁的生字?

口字旁:呼、唤、喊、叶、叹、吐、吓、呱、喝、哄……

提手旁:打、扑、扒、扎、扔、抗、扛、扣、扫、扶……

足字旁:趴、蹬、踩、踏、跃、跌、跨、跟、跺、蹈……

三、字词句运用

(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先让学生朗读两组生字,思考两组生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点拨:这两组生字都是同音字,每组的两个生字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第一组的后一个字是在前一个字的基础上加上了“氵”。第二组的两个字,音同字不 同。这两组字因为字形不同,所以意思不同,用法也不同。要想填写正确,首先应该区分同音字的意思;然后读一读句子,看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最后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2.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选填。

答案:

(1)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清)泉。

(2)放学了,大家(在)教室门口和老师说(再)见。

教师点拨:

(1)“青”指蓝色或绿色,只能搭配“山”;“清”形容(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只能搭配“泉”。

(2)“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应当用在“教室门口”前,表处所;“再”表示又一次,“再见”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只能用“再”字。

(二)比一比,看谁先从字典 里查出下面的字。

1.此题可以按照音序查字法的步骤来进行:

(1)先正确读出要查找汉字的音节,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这个字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字母。

(2)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所查字的音节,看清并记住这个音节后面的页码。

(3)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中找到音节,再按照音节的声调依次查找就可以找到所要查找的汉字了。

2.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音序查字法的口诀进行查找。

音序查字要记牢,先把大写字母找。

字母下面找音节,看看它在第几页。

四、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教材上的四句歇后语。

2.教师讲解:什么是“歇后语”?

教师点拨:观察这四句歇后语,会发现它们是由破折号前面、后面的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两部分组合起来表意,十分自然贴切。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让听的人领会并猜想出它的本意。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句歇后语的意思,教师点评。

(1)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意思: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喻十分清白,也比喻非常清楚。因为小葱拌豆腐这道菜,绿色的葱和白色的豆腐分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目了然。

(2)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意思: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因为竹篮子有缝隙,存不住水,所以任凭怎么努力打水,都留不住一滴,最后只有一个空空的湿篮子。

(3)芝麻开花——节节高

意思:因为芝麻总是从下往上开花的,所以用它来形容人们步步高升,生活越过越好。

(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意思:用十五个桶打水,七个装满的提上去,八个空的放下来。比喻人的心情非常不安,心里战战兢兢。

4.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歇后语说一句话。

示例:

(1)这学期,我的成绩进步很快,妈妈说我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 刚才,我不小心把爸爸的手机摔坏了,爸爸这会儿还没回家,我的心里就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真怕爸爸责怪我。

五、和大人一起读

1.词语理解

①狐狸 :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狐狸本性机警,行动诡秘,被追逐时能放出怪味。童话中常把它写成刁滑、狡诈的坏家伙。

②叼:用嘴夹住(物体一部分)。

③直流口水:口水因某种刺激,一直往下流。

④赔着笑脸:以笑脸对人,使人息怒或 愉快。

⑤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⑥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2.主要内容

本文是根据著名的《伊索寓言》改编的,讲述了一只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于是一次又一次 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放松警惕,最后骗走了乌鸦的肉。

3.读后感悟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别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冷 静地思 考,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话,更不可盲目行动,否则就会吃亏上当,落入别人的圈套。

语文作文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并识记下列词语:矜持、赫然、折腾、迫不及待、从头到尾

品读课文,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

感知作者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作文上的红双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惑?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什么是红双圈?作文上的红双圈有什么作用?) 【板书:“红双圈”?作用?】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文本,希望这节课下课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黄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 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船,小船》《这瞬间如此辉煌》《目光一样透明》《玫瑰房间》《夜夜狂欢》《午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及《含羞草》等。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20xx年12月加入民进。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苏省政协 常委,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民进省委副主委、省社会工作委员会顾问。

(二)自学要求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矜持 赫然 折腾 偶然 必然 刊物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过渡:是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提问,作文中的红双圈是如此普通,我们平日书写作文经常能看到,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跟随作者看看这红双圈到底奇特在何处。【板书:不平凡】

(三)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我的一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首先被贴在( ),然后又发表在( ),接着又发表在( )上,最后发表在( )上。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区刊物——上海正式刊物

谁来说一说,这篇作文不平凡在何处?

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预设: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一路往外,甚至走出了小县城,走出了江苏省,传到了大城市上海)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其中有——„„(预设:老师的认可、县文化馆同志的欣赏、县办刊物编辑的欣赏、扬州区刊物编辑的认同、上海正式刊物编辑的)

是的,这不平凡的一篇文章,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出示语段: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1)父亲的“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是什么意思?他是想告诉我什么? (既然有一篇作文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不试着再多写几篇呢?) ——父亲想告诉我:多写作文,你还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 ——继续努力,争取发表更多的作品。

(2)“折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为什么打引号?

(折腾指的是写作文,对于当时在农村插队从事农业劳动的作者来说,看起来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3)下乡插队: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后期和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4)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篇作文对作者命运的影响力吗? 例: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许一辈子只能做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或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和欣赏。 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不会有信心去考取北大中文系 或许也不会发表如此多的作品,在创作上获得如此多的成就

(5)是的呀!这个画满双红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出示该语句) 是否可以改一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哪个效果好一些?为什么?(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表明了作者的信念坚定)

(6)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这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是作者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

(7)课文中哪个句子也说明了这篇作文对作者意义重大?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 追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这篇作文意义重大?

(年份和日期都记得很明确,而且使用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过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何作者将这件事记得如此清清楚楚„„

(四)赏析“作文的第一次发表”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 我投了稿,作文题目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问题: 当作者得知自己的作文贴在报栏里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圈出相应的词语,写一写你的阅读体会

(1)兴奋:为自己作品能够张贴而感到喜悦和激动 为什么会感到兴奋呢?

——同学说上面打满了双圈,说明作文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认可。 从哪里看出了兴奋?

——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双红圈。

(2)矜持但又迫不及待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作者的迫不及待? (挨到中午——时间过得很慢,是一种煎熬。) (溜过去——速度很快地冲到报栏前)

(3)你平时发下来的作文上,老师也会画双红圈,你是否和作者一个细致得将个数都数出来,从这个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对老师的评价很在意)

(4) 这是作者第一次获得老师的赞许吗?(不是——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平时的习作中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 为什么这一次如此激动?

(征文比赛,很多人参加,能张贴说明已经获奖了,这是更多人对作者写作能力的认可。)

(五)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收获,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老师的鼓励

——母校创设征文机会,让作者崭露头角 ——作者自己不断折腾

——双红圈作文给作者带来的信心和勇气

是的,于是作者充满感激之情,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该如何理解?

(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会遇见许多这样的事例) 联系生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红双圈”一直激励着你呢? (红双圈,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 ——跑道上不停歇的加油呐喊 ——课堂上响亮的掌声 ——做好事后绽放的笑脸

感谢您,亲爱的老师!感谢您,那些曾经在我生命之树上挂满红双圈的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留心生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树教案推荐8篇

初二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二年级语文教案通用8篇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8篇

2023年语文教案模板模板8篇

咏柳的语文教案8篇

一年级语文《四季》教案优质8篇

初二年级语文教案8篇

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8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453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