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肯定要注意语句通顺,在编制事迹材料时,要避免出现不实的情况,以免影响材料的可信度,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工匠精神先进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工匠精神先进事迹篇1
赵利财,维修一项目部第1综合维修部主任。他以“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为人生信条,在10余年工作中,执著、负责、兢兢业业。严格落实“以人为本创平安永远追求零风险”的安全理念,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加强对各类事故的防控,注意日常对班组人员的安全教育,严格班组管理,筑牢员工安全意识,全力做好设备日常维修维护工作。
2017年5-9月期间,带领维修部员工完成更换车辆段49组转辙机的艰巨任务。十九大保障前夕,赵利财意外手部骨折,为不影响保障工作,他主动推迟了手术时间,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带伤坚持工作,坚守在岗位上,带领员工圆满完成各项检修工作,直到保障结束后才入院治疗。在他的带领下,维修部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陈欣欣,维修二项目部信号技术主管。在22年的一线信号维修工作中,一直以“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原则,以踏实、负责、细致的工作态度,多次出色地完成重大抢险抢修、急难险重任务。
2017年,在担任第二综合维修部主任期间,他带领维修部人员克服困难,认真完成生产维修及盯守任务,积极协助各小班查找设备隐患,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为处理一起疑难故障,他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回家,经反复观察、分析,下洞检查,最终解决了故障,确保管辖设备的正常运转,降低管辖设备的故障率做出了贡献。
工匠精神先进事迹篇2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奎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xx”、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工匠精神先进事迹篇3
近年来,郭佰涛同志紧紧围绕工作职责,做好事务管理工作,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该同志始终把加强党务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重要保障,认真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求真务实,开创工作局面
他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主动,积极勤勉,协助推进工作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工作作风整顿工作的各项要求,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办公室“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方”作用。及时取得汇报、协调、落实,相关处室的畅通联系,经常到相关处室走访,请教问题,掌握信息,抓住上级工作重点,指导工作。加强内部协调,管理内部事务,做好政务接待工作,在接待工作中本着严谨、节俭、周到、热情的原则,圆满完成了各项政务接待任务,较好地展示了我院良好形象。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工作合力,完成政务、车辆、事务综合管理等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做好会务与接待工作
他坚持立足本职,严谨务实。聚焦主责主业,协助院领导及各相关处室组织召开了全院工作会议、国际汉麻等系列重大会议活动;接待了国家、省市重要领导调研指导工作,年均对接考察调研任务近40次;协助院领导组织召开了院党组会、院长办公会及领导干部座谈会百余次,协助相关部门召开学术研讨会、工作协调会、工作部署会及其他会议活动五十余次,能够做到事前谋划,周密部署,主动服务,确保了各项活动井然有序开展。
四、做好信访和车辆管理工作
他围绕办公室工作,突出服务职责,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的超前意识,正确贯彻领导的工作部署,当好办公室主任参谋和助手。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登记,对来访者和信访人员的各类诉求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矛盾分类化解,使每次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答复,推动问题解决,维护我院职工合法权益。加强车辆管理工作,明确了机关车队用于机要通信、应急保障、业务调研、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等公务活动的用车范围,提高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增强服务保障能力,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机关市区内公务出行费用报销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了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公务出行用车,严禁公车私用。在机关车队在人员紧缺、车辆老旧严重的情况下,统筹安排车辆使用,为机关公务用车提供服务保障。
五、廉洁自律情况
工匠精神先进事迹篇4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工匠精神先进事迹篇5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工匠精神先进事迹篇6
贺耀宇,男,汉族,中建六局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工程部副部长。
贺耀宇坚守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设施工一线,尽职尽责投身项目建设,紧紧围绕胶州市上合示范区建设,做“尚德胶州”的践行者,争做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上合示范区注入发展动能。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共取得7项成果;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疫情防控、为老党员送慰问、关爱留守儿童、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等问题,践行企业责任担当。
他投身建筑行业已经4年,4年间他始终坚守项目施工现场,不畏艰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项目的建设中,以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力争将每项工作做到完美。上合国际交流中心是上合示范区首个地下二层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米,且工程地点距海直线距离仅2公里,因此基坑开挖面临多处涌水的难题,直接影响项目正常施工。他针对基坑多处涌水现象,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提出增加基坑内止水帷幕和基坑外降水井的施工方案,对基坑涌水进行“外降内排”,有效解决了项目基坑涌水难题,为项目正常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项目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为项目2021年产值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带领项目青年团队优化项目管理,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经过努力,项目荣获青岛市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顺利通过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项目中期评价、公司2021年项目管理综合考评第一名、青岛市工法一项、局级工法一项、山东省工法一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项、中建六局2021年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天津市建协bim大赛三类成果、中国信息协会优秀奖、“金标杯”bim施工成果组二等成果、完成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研究》、参与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编制1项——《建筑采暖用相变蓄热地板干铺技术规范》,以上创新创造共形成技术创效500余万元。
在项目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积极带领项目青年群体落实项目疫情防控工作,每日检查出入口测温登记、进出场人员排查、生活区消杀、防疫资料更新、组织项目全体人员核算检测等,每项工作他都带头落实,躬身力行,任劳任怨,从不抱怨。
他积极践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项目周边老党员送慰问,聆听老党员讲_,使青年团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他组建上合项目“混凝土”乐队,为留守儿童及工人兄弟表演,为他们送去关爱,让爱不再留守;成功开展“建证”品牌志愿服务活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成功开展“我为青年做件事”主题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团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青年团队的归属感、幸福感,成功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工匠事迹精选6篇
★ 工匠事迹优秀6篇
★ 工匠事迹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