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富有启发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能力,一份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秤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秤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本活动巧妙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1.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秤教案篇2
一、主要教学领域:科学(数学)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模式是按一定的规律或逻辑将物体或时间排列成序。我们幼儿园常见的模式有ab(如蹲下-站立-蹲下-站立)、aabb(如大大-小小-大大-小小)、abc(如红-黄-蓝-红-黄-蓝)等,本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尝试按照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复制ab模式以及拓展ab、abb模式,并能和老师一起进行简单的表达,如一个黄色圆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黄色圆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小三角形、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小三角形等,从中激发孩子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小班下学期的孩子能发现生活中的简单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是怎样的,即不能拓展出不同的间隔方法,为此,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活动中会通过游戏情境、欣赏交流、自主操作、复制、创编等方式让幼儿掌握简单的模式排序规律,从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目标
1. 尝试根据全范例,按照ab、abb模式装饰门帘和窗帘。
2.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仔细观察画面,发现门帘上排列的ab、abb模式。
3. 乐意参与操作活动,体验成功装饰门帘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1. 已经做好的门帘若干(ppt图片)ab、abb模式。
2. 各种操作材料:人手一根纸长条、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泡棉(红、黄、蓝)若干等。
五、活动重难点
重点:尝试根据全范例,按照ab、abb模式装饰门帘和窗帘
难点:根据全范例或半范例进行复制和拓展
六、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法、游戏法、归纳提升法、操作法、验证法、观察法等
七、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
1. 师:宝宝们,今天是小兔的生日,我们一起去小兔家为小兔庆祝生日!那我们怎么去呢?
2. 请幼儿间隔排列做车厢。
提出要求:从我这里开始排,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在孩子拼车厢时老师不时的提醒: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让幼儿初步感知男孩女孩的间隔排列)
3. 到小兔家,按门铃。
师:“小兔家到了,我们一起来按门铃,叮咚!叮咚!叮咚!”(一起和兔妈妈相互问好)
(二)游戏:帮助兔妈妈制作门帘
1. 欣赏讨论(欣赏ab模式的范例)。
师引导幼儿发现窗帘是按物体颜色间隔排序的。(教案出自:)(鼓励幼儿用语言把门帘的排序方法说出来。如:一个红色一个蓝色等等)
2. 动手操作,复制ab模式
师:“兔妈妈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一起帮兔妈妈把这些漂亮的材料按照兔妈妈穿的规律穿成门帘吧。
3. 展示制作门帘,一起纠错
(三)游戏:帮助小兔子制作窗帘。
1. 欣赏讨论(欣赏abb模式的范例)
师:小兔子的窗台上摆放了好多花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兔子是怎么摆放的吧?
师引导幼儿发现花朵是按物体大小、颜色间隔排列的。(鼓励幼儿用语言把门帘的排序方法说出来。如:一盆红色大花、一盆黄色小花等等)
2. 动手操作,续排abb模式
师:“小兔子已经穿了几个了,我们按照小兔子穿的规律继续往下排吧”
3. 展示制作窗帘,一起纠错
(四)集体续接规律,巩固对ab、abb模式的认识。
(五)游戏:庆祝小兔过生日。(拍手说谢谢你们,拍手续接不用客气)
师:“小兔子回来了,它看到大家给它的礼物高兴极了”
小兔子: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孩子们:不用客气、不用客气
八、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按规律排序,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大班科学秤教案篇3
一、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爱提问,可发现问题后又缺乏探索精神,遇到问题不肯深究,常常这个来问:“为什么”,那个来问“为什么”。我觉得:大班幼儿不但应该发现问题,更应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自己动手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 操作台上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1份,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各1
(2)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2个,筛孔不一的筛子3个
2、为幼儿准备:
(1)各种工具2人1份,芝麻和黄豆混合物及空碗每人1个
(2)中孔筛子10个
(3)每2人1个托盆,内装: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3个,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3、录像2段,内容为:
(1)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用筛子挑选细沙
(2)农村里,农民用筛子筛出干净的稻谷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不小心把一盆芝麻大翻在黄豆里了。(出示混合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一一出示工具)有勺子、镊子、筷子、筛子。随便你用哪一种方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设置问题请幼儿回答,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2、初次尝试:发现筛子的`作用
(1)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吗?
幼a:我用勺子把黄豆舀出来,还没分完。
幼b:我是用筷子把黄豆夹出来的,还没分完呢。
(2)师:谁已经分完了?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巩固词:筛子)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3、二次尝试:发现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
(1)师: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师: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幼a:很快。
幼b:很方便。
评析:此环节幼儿在操作、讨论中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4、三次尝试: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增置物品操作:每2人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1)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来分的?
(2)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3)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4)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5)师:为什么会这样?
幼:蚕豆和赤豆都比筛孔大,所以都漏不下去。
评析:此环节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5、四次尝试: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师: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评析:幼儿通过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离混合物,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6、观看录像,了解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师:在日常生活中,筛子还有很多用处呢,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录像)
(四)活动延伸:
把三样、四样东西混在一起,请幼儿想办法分开。三、活动评析:科学活动《有用的筛子》改变了以往单纯教与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与探索活动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限,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递进式的活动环节使幼儿“跳一下,够得到”,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班科学秤教案篇4
设计思路
学习活动书上有个站点——“什么时候睡觉”,而猫头鹰是睡觉方式具有典型性的动物。而“怎么睡”又从猫头鹰的有趣的睡姿引发幼儿对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的关注并提炼相关经验,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探索的兴趣以及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猜谜中引导幼儿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二环节中的看看说说形式中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觉秘密的探索,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在第三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中再次强化猫头鹰的特性的了解,在模仿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活动反思
捕鼠能手猫头鹰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动物。它大头圆面,两只圆溜溜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花纹清晰的羽毛,特征明显,用绘画的形式容易表现,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这一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猜谜的形式展开的。“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从中来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我还给孩子们讲了猫头鹰的许多有趣故事。因为有了前半部分的认识和感知,所以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有趣,有猫头鹰躲在树上等待田鼠出洞,有猫头鹰在夜间捉田鼠、与蛇搏斗等。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点,在幼儿作画前一定要讲细、讲透,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孩子们才有啥画,画地生动、画地大气。美术课,我认为不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孩子们作画上,只有理解了、认识了,画面才丰富、生动、有趣,我们应该打破以往的思想观念,即,两头短中间长的模式,因为我们的美术目标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作画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如何如何画的像,所以每次活动我们应该根据情况而定,把时间的倾重点放在那里。
大班科学秤教案篇5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吸水的纸
活动名称:吸水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能知道大概时间。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皱纹纸、锡箔纸、卡纸、吹塑纸、牛皮纸、白板纸、宣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请幼儿猜想:把这些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可以选择在水盆里做实验、也可以自己找容器来做实验。
教师指导:
①指导幼儿将纸放在水里,耐心的观察一会数一数几秒钟后,纸会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②比较一下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③纸吸水后和没有吸水的纸有什么不同?
④观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还有哪些现象。
3、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擦桌子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延伸: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