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观后感可以为观众提供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他们对作品的艺术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书写观后感中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电影对我们的触动和启示,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红星耀中国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红星耀中国观后感篇1
今天,我们在上课时观看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电影。观看完电影后,让我思绪万千,让我不禁想要去买那本书看一看。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十分想要多多了解中国红军,他一路上都在寻找“中国未来的希望。”同行的不止有护送的红军,还有和他一样对中国十分友好的外国好友。这位好友是去红军中当军医的,渐渐的他们都了解到了中国红军真正的精神。他们被中国未来的新希望所深深吸引。
一个外国人尚且能够为我们国家做出那么多,而我们是不是更要爱国呢?在片中比较讽刺的是,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处处围剿共产党,并认为要先打败共产党,才能够全心全力去抵抗日寇。在他的脑海里似乎就没有“一致对外”这个词!
然而我们更要学习红军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夜以继日地努力训练,所为的无非是打败国民党、打跑侵略者,拯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建立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面对太阳暴晒,大雨倾注,但他们又何曾怕过一分?我们现在学习虽然压力大,但是又怎么能和军人们保家卫国所付出的血汗相提并论呢?
?红星照耀中国》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红色的世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红色革命。反省自身,我们应当弥足珍惜如今的生活,奋勇学习,守护红军战士用血与泪铸就的美好时代!去开创、去追逐、去放飞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红星耀中国观后感篇2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很想弄清一些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保安,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与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最近几天,我正在阅读这本书。通过阅读,我仿佛回到了1936年,我与同志谈论长征,主席向我介绍长征到西北的情形,还告诉我许多其他著名的红军战士的故事。
我仿佛见到了彭德怀,他关心部下、工作勤奋、有才智。他办事时会与士兵委员会商量,也会把马让给走累或受伤的同志骑。
我仿佛见到了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的贺龙。他同情穷人、英勇无畏、仇视地主、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伤员行军。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我们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红星耀中国观后感篇3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战时期,硝烟四起、烽火连天。当人民受尽战争折磨,费尽心思想逃离这篇血染的土地时,却有一位异国的记者意图带去光明,几经周折到达了战争前线,只为揭露事实、记录真相,他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 斯诺。在电影中,我与记者一同走过抗战之路,真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纷乱、人民的无畏!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不为衣食住行而担忧,我们是幸运的;而就在短短的几十年前,这种“稀松平常”的幸运是当时的人民想象不到的。穷苦的底层人民收入微薄,他们变卖家产、变卖儿女,甚至是变卖身上最后一块衣物,也依然饥一顿饱一顿,许多人一个月都吃不上饭。不仅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还有外国入侵、国共内战,百姓受压迫,颠沛流离,每天都有无数无辜的平民死去。共产党人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们勇敢的站了起来,力争一片清净的沃土。战士们不怕苦不怕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解救外忧内患下破碎不堪的中国!
共产党是万千黑暗中的一抹曙光!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及强大的意志力!长征生活想象不到的艰苦,最困难时没有粮食充饥,红军战士们就吃皮带、煮树皮——这需要多高尚的灵魂才能忍受!就在这种环境下,红军依然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创下无数丰功伟绩!现在的和平,正是共产党战士们用十几年的奋斗与拼搏换来的,红军是一支真正铁打的部队,从将领到士兵,个个坚忍不拔、英勇无畏!
“赤匪”的不可战胜,离不开将领们优秀的指挥;共产党的胜利,离不开战士们的坚定斗争;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人民们的不懈反抗!今天的一切美好来之不易,无数伟大的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为后人铺就坦途;我们应当勿忘国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做国之栋梁,振兴中华!
红星耀中国观后感篇4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从斯诺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在动荡时局为了赢得民族解放而不怕牺牲的义务负责,与基础人民共同努力成为鱼水的友谊,团结起来,引领人民大众革命的信念感情。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83年前,美国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突破了国民党新闻的封锁,冒险深入封锁的陕北町警卫,对西北革命基地进行了实地采访,目睹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魅力风貌,认真预告了中国共产党和领导的革命事业就像闪闪发光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还照耀着全中国,照耀着全世界
矢志不移,追求真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红军领导人和普通人一样,出生贫困,家庭丰富,但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灾难深刻的旧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不断转变,逐渐理解和接触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之路,冒着被捕杀人的危险,从学生、士兵、农民变成了旧世界的叛乱者,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由来。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他们,相信他们,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红军战士,坚信共产党人带领他们摆脱被剥削压迫的命运,义无反顾地加入这支穷人队伍,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为维护苏维埃政权而战。
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红军长征是哭泣的远征,是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的封锁包围中,红军衣食不足,武器简陋,与装备精良,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经受雪山草地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克服自己的疲劳、饥饿、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创造这个奇迹,依靠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钢铁般顽强的革命意志,这是红军维持旺盛斗志的革命意识,是他们战斗和牺牲的简单信条,如果有一点迷惑、动摇、懈怠,就无法克服超越人类想象的困难。
公开忘记我,思想纯粹。他们追求崇高的理想,一切只为革命的目标,致力于革命事业,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奉献,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共产党人和他们的团队,食物粗糙,地址简陋,其中很多人放弃了原来优秀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了长期艰苦的生活。这里没有贪污浪费、穷奢极欲、腐化堕落,点赞的是个人或集体的勇气、无私、勤劳等美德,批评政治落后、个人主义、反动习气,培养和保持高尚的革命情操。官兵一致,干群一心,领导与群众关系亲密融洽,革命者为劳苦群众勤奋工作,勇敢战斗,人民群众衷心支持,全力支持,与共产党是真正血浓于水的关系。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势之年。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记住过去,还让我们记住历史,鼓励下一代共产党人努力实现两百年的目标。
红星耀中国观后感篇5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 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 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红星耀中国观后感篇6
战鼓打响,硝烟四起,硝烟中不断回荡着一声接一声的呐喊声,倒地声。有人逆风前行,有人拼尽全力,有那么一个人愿意自己从天堂跳入火坑,独身一人将一场红色长征带到世人面前,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将中国推向了世界,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
书中的故事令人既熟悉又陌生。书中提到曾问老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结果他们朴实而又真切的回答,如今听来仍牵动着今我们的心:“他们是百姓的军,是救国的军!”是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长城,用自己的身躯保卫了祖国安康,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歌颂!
古话说得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徒步走完遥遥长征路,虽道路崎岖坎坷,虽路途危险重重,前方未知,但他们最终看到了那“万里长城”。
在万千战役中,最触动我心弦的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泯泯众生,那30多名队员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伤痕累累的身体里有着的却是如青竹一般刚直的灵魂。这是一条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铺成的路。每一位红军都是一位伟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为革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在胜利号角未吹响前,绝不松懈一分一毫。直到鲜血染红夕阳,直到人民不再恐慌,直到中国可以骄傲抬头,这并不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但他们就是用肩扛起了这份重任,在自己家园受到敌军侵犯时,挺身而出。
这是见证中国崛起的一部巨作,它记录了中国从水深火热中慢慢爬起的过程,向世界各地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红色中国。在此,我要感谢斯诺,是他让我们知道红军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纪念那些红军,同样愿红军精神永存于世人心间!
红星耀中国观后感篇7
合上《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有一点让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许多人物均在童年中经历苦难,但苦难真得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习以摧毁人的意志信念吗?我看未必。
苦难虽然很长,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读,苦难会成就一个人。
著名的红军司令员彭德怀,少年时便经历过苦难。“他六岁那年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续弦后,后母增援彭德怀,因为他使她想起了她的前任。她送他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在那里常常挨老师打。”这里《西行漫记》中对其童年的描述。
彭德怀的童年固然很苦,但同时童年也铸造了他那平易近人,简朴,接地气的性格,坚定他革命的信念。可以说,是童年的苦难成就了彭德怀司令。
苦难的童年是许多共产党员的共同特点,因此,才有了著名的长征,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放眼古今大多名人,苦难是否也伴随他们呢?
正是乌台诗宾以及仕途上的苦难使苏轼挥笔一就,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娥”的美好祝愿,正是司马迁的宫刑之辱,才使他铸就了“史享之绝唱,天韵之离骚”之史记;正是杜甫经历妻离子散之苦,才挥笔一就,写出了“感时光溅泪,恨别鸟惊的兵荒马乱之景。
苦难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培养一个人的自立、能力,磨拣一个人的体格。“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经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
但,经历苦难一定就能成功吗?当然不是。
彭德怀有一度时间被捕,但他在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下,仍保持自己的意志,宁死不屈,并未吐露一句秘密。在被释放后,成为司令。倘若彭德怀贪生怕死,招供了,那个战于不胜的司令肯定也不古在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