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教案大全

《长征》教案6篇

优秀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案的书写中教师注意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重点,确保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征》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征》教案6篇

《长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长征》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群众在一起。《七律·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高度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高度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感受他伟人的风采。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词析句、朗诵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真实的长征,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走近毛泽东,初步感受其诗人风格和伟人风采。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简介长征的视频。

一、谈话导入,勾画人物轮廓;

1、谈话导入

出示长征路线图

师: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神话;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说起长征,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

出示诗人图像,学生谈对诗人的第一印象;

2、在毛泽东笔下长征又该是怎样呢?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文本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视听感受

欣赏毛泽东长征手迹,谈感受;

朗读;

听朗诵,谈感受;

朗诵。

对话文本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出示部分注解。)

2、汇报:你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毛泽东?

教师预设

诗题:

介绍七律常识(四联八行五十六字;押韵。);

首联:

重点:只等闲

颔联:

字词理解:

逶迤(画简笔画)五岭:感受其绵延不断的特点。(出示: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

磅礴(画简笔画)

乌蒙:感受其高大雄伟的特点。(平均海拔两千多米;与身边的山对比感受。)

出示:《十六字令三首》

颈联:

重点:暖、寒,理解过金沙江的喜悦,及强渡大渡河的惊险。

颈联:暖-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联系历史)

出示歌词;

寒-感受战斗的惊险;心情的沉痛。(出示泸定桥图及朱德总司令题大渡桥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缓缓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能体会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吗?

读诗。

第四句:

重点:更喜、尽开颜。

质疑: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齐读全诗。

预设

1、颔联,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读出英勇无畏。

2、颈联:

暖-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联系历史)

寒-感受战斗的惊险;心情的沉痛。(出示泸定桥图及朱德总司令题大渡桥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缓缓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能体会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吗?

读诗。

3、尾联,感受诗人及红军的喜悦、乐观。(联系历史;出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过蜀地雪山之难,又当如何?)

朗读。

质疑

远征难,仅仅是指过山难过水难吗?学生谈感受。

小结

二万五千里的行程,一路山高路远,天寒地冻,万水千山却能等闲视之,谁有此等傲视山川、魅力超凡的气魄?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几十万敌军只字不提,视之若无,谁有此等大气磅礴、豪迈奔放的胸怀?听,诗人以一首《七律•长征》作出了回答。

听朗诵谈感受;齐诵全诗。请用一个词概括你心中的毛泽东形象。(豪迈、奔放、乐观等)

四、品悟鉴赏,领略诗人风格

学生汇报

教师预设

1、开门见山,大气磅礴。

2、运用比喻、夸张,想象大胆、丰富。(想象大胆)

3、一暖一寒,写出喜悦与惊险,用词精练。(用词精练)

4、四联八行五十六字写长征,高度凝练概括。(高度概括)

诗词拓展

诗人就是这样,万水千山只能开阔他博大的胸怀,枪林弹雨更会点燃他如火的豪情。他就这样,一路行军打仗,一路泼墨挥毫。1935年2月,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提笔,写下一首《忆秦娥•娄山关》。(示例一)

示例一: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山,一座连一座,高耸,险峻,英勇的红军把它们一一踩在了脚下,甩到了身后。

示例二:

?十六字令三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ān)。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hān)。

山,

刺破青天锷(è)未残。

天欲堕(duò),

赖以拄(zhǔ)其间。

六盘山上,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山。诗人伫立山顶,高吟一首《清平乐•六盘山》,道出自己的壮志豪情。

示例三: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书法欣赏

出示毛泽东书法,感受其豪迈奔放。总结:

师: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

一个外国人曾这样赞誉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一生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他坚毅沉着,同时又豁达乐观。毛泽东的这种气质深深烙印在他的诗词中,而诗人的气质更使他乐观豪放,恢宏千古。1935年十月,红军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动情地说:前面就是陕北,我们到家了。是的,到家了,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应该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写诗。

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略)

《长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长征》教案篇4

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长征》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磅礴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长征》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案6篇

中班教案安全用电教案6篇

科学活动教案大班教案6篇

爱护眼睛教案大班教案6篇

教案荷花教案6篇

大班生活中数字教案教案6篇

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分类教案6篇

清明节教案小班教案6篇

音乐教案小班教案优质6篇

中班食品安全教案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473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