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范文网 >思想汇报

《修身》读后感7篇

读后感是我对书籍内在价值的挖掘和感悟,优秀的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籍中的智慧和启示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修身》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修身》读后感7篇

《修身》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十年还债路》的故事我印象最深。这篇故事讲的是,一对老夫妻用十年时间来把欠别人的巨额债务还清。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他们也许会一辈子都在不断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年纪也那么大了,不还等到自己过世之后也不会有人来追债的。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这对老夫妻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就会。他们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近几年来汕头的经济,越来越差,其原因是我们的信誉出现了问题,大量假冒伪劣的出现,不断的打击着正版市场。而很多商家都是‘挂着狗头,买着猪肉’等行为。使别人对我们失去信任。

我觉得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们得到了好名声,到别人的信任。

总之,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起,要诚实、守信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

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修身》读后感篇2

从《廉洁修身》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廉洁修身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与反腐败就形影相随、相伴而行。尤其是当今世界,腐败突显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败宣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传承我国廉洁修身的优秀文化,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既是我国面向世界、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完善自我的必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走出了校门,大学生就要真实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大学生的漫漫人生旅途也将不断接受重重的道德考验,只有在大学阶段习惯廉洁修身,才能在社会的风浪中经受洗礼,并用强大的意志力坚守自己的道德。

然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民主法制的建设,廉洁修身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与永恒的追求。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接受思想教育,重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严格遵纪守法,不断培养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制度、纪律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廉洁修身,迫在眉睫!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节俭。因为我觉得这三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渊博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等。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光想把他的马卖了,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好价钱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司马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就会。司马光这种诚实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在我们班上,老师在评讲练习题,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时,有某些同学明明做错了,却说自己做对了来瞒老师,为的是使自己不会没面子,就连我偶尔也会。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回避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说谎了?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班一些同学借了另一位同学的东西,说好明天还,但那些同学却拖了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说什么守信,严重失信了!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诚实,也要守信。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一句话,意思是说,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遵守诺言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自觉践行诺言。

《修身》读后感篇3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孔子就强调:“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博施济众,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就是仁德,也是修身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义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思想。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泛道德主义,强调以人心之“仁”泛爱天地万物。程颢认为先秦儒家的仁学强调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这还不是“仁”之体,而只是“仁”之用,道德修养应以“仁”之根本为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在人之天道也。” (《思问录·内篇》)仁义是圣人之德,人之修身主要是行仁义,不违天道,与天合德。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己不由人。但是这种主观的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孔子认为要达到“为仁”的自觉性,必须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礼器,是故大备;”“制礼以节事。”(《礼记·礼器》)礼的功用是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修养成器,使人完备。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度于礼,立于礼,约之以礼,节之以礼,齐之以礼。这便是达到了仁。孔子要求治理国家是不但要“导之以德,”同时也要“齐之以理。”(《论语·为政》)孔子在教育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要“约之以理。”(《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任何修养都必须以“礼”为规范,才能真正修成恰倒好处的德性,不然,这种德性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所以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看作人们言行的标准,“礼者,节之准也”(《荀子·致士》),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荀子·劝学》),礼也是治国之根本,“隆礼重法则过有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儒家认为“礼”是衡量一个人修养好坏的唯一标准。“人藏于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心中,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礼运》)一个人修养的好坏、内心的善恶,都只能以“礼”来衡量,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礼记》中还指出夏禹等六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常,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这是说夏禹等六位国君无不谨慎地以礼行事,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向人们显示做人的常道。

《修身》读后感篇4

上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我丛里面学习到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真情奉献,志气理想等各种做人方面的知识。

要说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是认真负责这一课,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是多么有意义,就比如闯祸的男孩这个故事,男孩踢足球打碎了别人家的窗户,要陪很多钱,男孩钱不够,就先向父亲借,后来男孩在一年的时间里用帮助别人干活这种方式来攒够了12.5元这个“天文数字”,把钱还给了爸爸。这个男孩的负责任在于向父亲澄清事实和借了父亲的钱就一定要还,他也没有延长时间,按时把钱交还给父亲,男孩明白了一点道理: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自己的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有一篇?妈妈给孩子的一封信?,是说某段时间,“非典”爆发了,儿子的.学校里怀疑有一个“非典”的病例,学校害怕病情传播出去,所以让学生先不要回家,儿子非常想念妈妈,妈妈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就写了一封信给他,叫他为了别人的安全,不要离开学校,这是对别人的负责。

上学期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下去踢足球,我们提了很久,越用越大力,最后,我用尽了力气,一踢,太大力了,球飞向一楼家人的门上,“当!!!”的一声,估计是把屋子里的人下了一跳,里面的人立刻打开门,看看是谁做的,我们两个赶紧躲了起来,我忽然想:这样是不对的,我就走过去向别人道歉,虽然被训了几句,但是负责任的感觉是好的。

《修身》读后感篇5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修身》读后感篇6

?廉洁教育读本》读后感本月学校给部分学生发了一本《廉洁教育读本》,同时也给教师每人发了一本,《廉洁教育读本》读后感。虽然这本书是小学版,但我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也有了很深的感悟。中华民族是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民族;“敬廉崇洁,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有“两袖清风、清政廉洁”的包公、今有“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等,好像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直认为“廉洁”只是一种“官德”,其实它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的美德。本书主要讲了“诚信、勤俭、益友、守纪、正气和理想”这五个方面的小故事,书中一个个令人感动和让人佩服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什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廉洁从教。

孟子认为“教者必以正”,为师不廉,师道必坏,师道坏则必误学子。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道德情操,因为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一言一行将会直接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用广博的学识,授业解惑,而且还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立身传道,成为学生求智、做人的楷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更要做出表率。廉洁从教首先要为人师表。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廉洁从教还要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不被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所诱惑。不廉洁,贪欲多,就很难坚守这一阵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清平的.生活。 教师清正廉明是“育人”的品德基础,要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静下心来教书,才能潜下心来育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廉洁从教,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修身》读后感篇7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廉洁修身》这本书。它是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心理书,并从中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做一个诚实、守信、节俭的新世纪青年。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明山宾卖牛》这个故事,它讲述了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看完这个故事过后,我感慨良多。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诚信”两字呢?有许多同学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名牌、“吹”家庭环境,“吹”家里的经济情况;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也说是因为自己的状态不好而导致的;有的同学答应了别人的事也不去努力做到;借了别人的东西到期也不归还,一直拖到物主都忘记就算了;有时候明知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承认,赖到别人身上就算完事。这些错误,你我都曾经犯过。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一件小事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我们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两字,我们应该由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不诚实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别人也不会和他交往。相反,如果你是一个有诚信的人,你就会有很多的朋友,你会感到非常地快乐;有了诚信,人们才会收获更多的尊重和喜悦。古人有一句话:“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快乐之源”。请记住:“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更可怕”。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可现在许多同学的家庭环境好,养成了不爱惜粮食的坏习惯。假如一个人一顿饭浪费6粒米,一天就浪费了12粒米,一个星期就要浪费掉84粒,一个月就累计到360粒,那么一年就浪费4320粒,将此数乘以我国的13亿人口,那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从中包含着多少农民的血汗啊!如果我们能把平时浪费的米粒节省下来,聚沙成塔,这个数字又是多么惊人啊!同学们,醒悟吧!别小看碗中剩下的几粒米饭,这都是农民的血汗,也是父母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血汗钱啊!

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将会是祖国的栋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修身养性,做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新世纪青年,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为我们的祖国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廉洁教育读本》中关于诚信的几个小故事,感触很多:一个人没有诚信会如何呢?会不会失去尊严,失去人心,失去自我,乃至失去人生的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必将风雨交加,坎坷艰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廉洁教育读本》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关于读后感模板7篇

《写读后感》作文7篇

迷茫读后感7篇

苦难读后感7篇

《天使》读后感7篇

《蜜蜂》的读后感7篇

《追梦》读后感7篇

关于读后感推荐7篇

《史记故事》读后感7篇

人物读后感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315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