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总结书中的知识和信息,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长征诗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长征诗读后感篇1
怀着满腔热血读完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我被王树增老师笔下的这部壮丽史诗深深震撼。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传播理想的远征。在这次空前绝后的征途中,年轻将士们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万里长征。他们中有唱着《红军青年战士之歌》的红二十五军,以坚定的决心取得了七里坪战斗的胜利;他们中有萧华率领的少共国际师,奇迹般地突破敌军的层层布防,顺利渡江;他们中有小红军组成的宣传队,队员们背着留声机走了上千里山路,生机勃勃地播放唱片鼓舞战士们的精神斗志……他们燃烧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忠诚换来了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
当我静下心来,双手虔诚地捧着《长征》这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的历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长征精神,归根到底,就是奋斗的精神,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身为青年的我们,理应珍惜所拥有的美好,立鸿鹄之志、做排云之鹤、展鲲鹏之姿,在人生的大海上扬起希望的风帆,荡起理想的双桨,矢志不渝的向理想的彼岸划进,实现人生价值,更以一种博大、仁爱的胸怀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长征诗读后感篇2
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书之一。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是突破了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是由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最重要的是,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走完了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路程,而且还遭遇敌人的追击和堵截不少于400次。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程。共产党人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乃至国际反动势力做拼死的斗争,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换来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一样,头上的红心一样,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的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位红军所认同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皆成为一个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类奇迹的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诗读后感篇3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身处太平盛事,想想那些为了后来者的幸福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英雄们,我们还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周围的一切吗?
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虔诚的捧着《长征》这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长征诗读后感篇4
今天是红军长征80周年纪念日,举国上下,所有人的心都很激动。这时我想起爷爷总唱的歌: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这首歌中蕴含了我们党对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到网站选了一本叫《红军长征的故事》的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第一篇是写红军战士们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小故事。在长征途中有个小女孩叫做小兰,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共产党是一名党员。一天她把仅有的一点干粮递给了一个战士,可是却不小心被弄掉进了水里,小兰偷偷用野菜把包裹填满。这时的红军正煎熬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没饭吃,只好吃树皮、吃皮带和胶鞋。这个小故事显现出红军战士的坚强、智慧、勇敢和团结。毛爷爷也说过: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像这样的长征小故事还有许多。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吧!有时假期为了逃避补习班的.考试说头疼。唉!真是不应该呀!!!
还有一件事:飞夺泸定桥。198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崇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过。这座铁索桥就是泸定桥,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们一个接着一个向对面爬去,敌人的子弹打在红军战士的身上,可是倒了一个还有一个。最终红军还是过河了。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坚强。
长征诗读后感篇5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心中感叹万分。
故事讲的是:红军第五次巢失败后,被迫进行的艰辛的长征,在这段漫漫的长征路上发生许多凄凉悲惨、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故事。
“凌晨3点半,大家便借着残月和星光,踩着刺透草鞋的菱角石,攀登着蜿蜒起伏的山道向前行进。”当我读到这几句话时,心中不禁难过,红军为了革命,无论路程多么艰难,多么坎坷,依然义无反顾,坚定不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怀着几丝忧虑,继续往下读,“张政委久病缠身,剧烈的咳嗽使他喘不过气,身体十分虚弱,但还迎着刺骨的寒风,带领着大家向前行进:“大家……快……向前……行……”,突然,他那沙哑的声音中断,倒在茫茫白雪中读到这里,我的心灵震颤了,声音也哽咽了,多好的政委啊,病了还勉强前进,他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精神使我深深地感动了的榜样!顿时,我的视觉模糊了,热血沸腾着一道“雨幕”挡在了我的眼前。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情景仿佛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心中不禁感叹:啊,今朝祖国美如画,是红军因他们那饱经风霜的手艰苦地“绘制”而成。今朝春常在,是红军用鲜血浇灌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翻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那悲壮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它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上顽强拼博,刻苦钻研,以实际行动回报伟大的祖国,也做一个像红军的品质的人!
长征诗读后感篇6
读《决战朝鲜》时我一直问自己:志愿军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工农出身的士兵何以能打败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训练有素的美国老兵?在阅读《长征》时,问题有了答案。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可以用飞一般的速度急行军和蹬过温度极低的冰河,类似的情况在长征中红军也经历过,为了躲避蒋介石的进攻和包围,红军己锻炼出了飞快的行军速度,可以说我军的速度是在惨烈的战场上被蒋介石追出来的。同样,红军穿着夏装、草鞋在缺氧、低温的情况下翻越了积雪半米厚的雪山,红军就是这样百炼成钢的。
再看看当时的百姓,缺吃少穿,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如果不参加红军奋起反抗,已经无路可走。参军之后,在与敌人战斗时,他们能够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与凶恶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虽然经过漫长而又艰险的长征,红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长征中锻炼出的'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却成为这支队伍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朝鲜战争,中国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世界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而长征练就的军魂为这座丰碑打下了坚不可摧的牢固基础。
长征诗读后感篇7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长征诗读后感篇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小学的时候,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我对长征充满了好奇,这是一群怎样的人?面对万里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却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凡。
暑假里我看了王树增的纪实作品《长征》,让我真正了解了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是什么让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我想就是救人民于水火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吧。
看了《长征》后,我热血沸腾,拉着爸爸一起去远足。那天早上虽然天下着雨,却是38℃的高温。妈妈说:“找个天晴的日子再走吧!”这怎么行,说好今天走就今天走!尽管下雨、天热,但一点也没阻止我远足的.热情。
我们撑着伞,背着小背包出发了。一开始我和爸爸还兴致勃勃地边走边聊天,可是雨越下越大,雨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打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寸步难行!夏天的雨如变脸的娃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幸好雨停了,我们松了口气,可是雨后的公路上更加闷热,热浪汹涌而来,热辣辣的阳光打在我们的身上,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从脸上、身上滚落下来……
我们不停地往前走,20里后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脚也磨出了泡。爸爸开始落在我后面,叫苦不迭想停下来。路边的荷花也高傲地昂起头想看我们的笑话。就这么停下来吗?可是有个声音告诉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都坚持下来了,我怎么能这么轻易放弃呢!我咬咬牙,硬是走完了30里的远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